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注意! 小心新藥治療恐增感染風險

2022/10/31 19:35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新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雖能精準阻斷特定的發炎物質,但其特殊作用機制,使得嚴重感染風險上升,需注意;圖為情境照。(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請注意!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生物製劑或是口服標靶藥等新型DMARDs(修飾病程抗風濕藥)有較高的嚴重細菌、病毒或是黴菌感染的風險,最常見的感染症是肺炎、蜂窩性組織炎或尿道炎。

治療期間出現7症狀速就醫

藥害救濟基金會並提醒,使用生物製劑或是口服標靶藥的病人應特別留意在治療期間,是否有發生發燒畏寒、長期咳嗽(2週以上)、持續倦怠、黃疸、解尿有燒灼感、水泡紅疹或是各種不明原因的疼痛等,如有以上症狀應盡速就醫。

自體免疫功能失調 長期易致關節變形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惱人的疾病,因為免疫功能失調,使得關節受到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而慢性發炎,初期會有疼痛僵硬的症狀,影響日常生活,長期可能演變成全身性的關節破壞,最終導致關節不可逆的變形與功能障礙,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

此病的治療目標是舒緩疼痛、抑制發炎反應及減緩關節的破壞。除了使用短期的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還需搭配長期的修飾病程抗風濕藥(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才能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控制病情發展。

治療藥物分3類 傳統藥物易有肝腎問題

DMARDs可分為傳統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藥。

傳統DMARDs─例如methotrexate等,可以有效改善發炎症狀,是目前的標準療法,但仍有許多病人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法適應其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如血球減少症或是肝腎功能問題等。

新藥分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兩種

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藥等新型DMARDs例如,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TNF-α blockers)或是口服Janus激酶抑制劑(JAK inhibitors)等,可透過精準地阻斷特定的發炎物質,不僅能較快速的發揮免疫調節的效果,減少傳統的副作用,也為使用傳統DMARDs治療但效果不佳的病人,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但也因為新型DMARDs的特殊作用機制,使得嚴重感染的風險上升,使用期間須特別注意。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相較於一般健康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因免疫系統失調,本身就有較高的感染風險,加上使用類固醇或DMARDs抑制免疫系統,使得感染風險進一步的提升。

新藥感染風險增2倍 小心肺炎、尿道炎

而使用生物製劑或是口服標靶藥的病人,因藥品作用於阻斷特定的發炎反應過程─人體對抗外來細菌或病毒的手段,使得感染風險比起傳統DMARDs增加2倍以上,最常見的感染症是肺炎、蜂窩性組織炎或尿道炎。

此外,還有一些特別的感染,在使用新型DMARDs的病人發生率較高。例如,活動性(肺)結核病、B型或C型肝炎復發及一些較不常見的侵入性黴菌感染。若是使用口服JAK inhibitors,還需要特別注意帶狀疱疹病毒的復發,也就是俗稱「皮蛇」。

藥害救濟基金會示警 4件事應注意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為降低感染的風險與危害,民眾應注4件事:

●在治療前:主動告知醫師是否有前述感染症的病史或家族史,並配合進行相關的檢查、預防投藥或疫苗接種,以降低後續感染的風險。

●在治療期間:觀察是否有發生感染症狀,例如,發燒畏寒、長期咳嗽(2週以上)、持續倦怠、黃疸、解尿有燒灼感、水泡紅疹或是各種不明原因的疼痛等,如有以上症狀應盡速就醫。

●維持良好衛生習慣:正確勤洗手、人多的地方考慮戴口罩、注意飲食安全及環境清潔。

●保持規律作息及適度的運動習慣。

不過,藥害救濟基金會也強調,若能妥善處理及預防,藥品的副作用沒有這麼可怕,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必須配合醫囑才能達到最佳療效,病人切莫擅自停藥,如有任何疑問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