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罹巴金森 照三餐腳抽筋 竟是「藥物波動」惹禍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65歲林女士因巴金森氏症規律吃藥4年,狀況穩定,未調整藥物,但後來右腳會反覆性抽筋,使用肌肉鬆弛劑沒有改善,做腰椎X光和神經傳導檢查都正常,驗血也沒有缺鈣或電解質異常,自己補充鈣片、嘗試熱敷與復健也都沒有改善。
成大醫院神經部醫師簡崇曜指林女轉診到成醫動作障礙(巴金森)門診,經問診了解其抽筋時間非常固定,幾乎照3餐發作,估算與吃藥時間吻合,推測為巴金森病「藥物波動」現象,因巴金森病中期後於藥效漸退時肢體僵硬會變明顯,所引起的肌張力不全。經調整其巴金森用藥後,腳抽筋的症狀獲得改善。
簡崇曜表示,引起「抽筋(挽筋)」的原因很多,每個人對抽筋的感受及描述也有所不同,甚至民眾與醫師的定義也不一樣,像有些人就說覺得肌肉緊繃、一陣陣抽動或疼痛、或是麻木不舒服,都可能會用「挽筋」來表達。但是對於醫師來說,抽筋是指肌肉強直收縮造成痙攣疼痛。
簡崇曜提醒說,在就醫時應多描述疼痛的強度、有無感覺異常,如麻木、針刺、電流感、冷熱感,或摸起來遲鈍像隔1層紗等,或是有無壓痛點、肌肉緊繃是否合併內在顫抖感、肌肉僵硬時有否合併強力拉扯感、動一動會不會比較舒緩等。這些特徵都可幫助醫師更快速釐清原因,安排後續檢查與治療。
簡崇曜指出,一般抽筋的肌肉緊繃感來自周邊組織,如肌肉、肌筋膜和神經根等,透過熱療或伸展牽引等物理性治療,可獲得相當程度改善;若經適當休息加上物理治療數週仍不見效果,就應進一步與神經科或復健科醫師討論。像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的僵硬如肌張力不全、巴金森症的僵硬、運動神經退化導致的僵直等,較難單用物理性治療改善,需要結合有中樞作用的藥物治療和肉毒桿菌素注射等,才會有療效。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