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人確診他把自己包成「保鮮膜人」 醫:疫情影響民眾心理健康

2021/12/13 11:16

疫情影響許多民眾的心理健康;圖為情境照。(記者楊媛婷攝)

疫情影響許多民眾的心理健康;圖為情境照。(記者楊媛婷攝)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今年5月台灣爆發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本土疫情,全國進入防疫三級警戒,有名睡眠障礙患者,全家人都確診,自己也被隔離,導致他出現嚴重的焦慮及強迫症,每天都用酒精大量消毒,「消毒水一天就用掉好幾罐」,最終直到家人治療結束返家,才在家人的鼓勵下就醫。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許正典表示,這名患者就醫時,把自己包得密密麻麻,「像個保鮮膜人」,稍微咳嗽,就懷疑自己確診,後續經過2、3個月的抗焦慮的藥物治療,以及心理輔導後,症狀才逐漸好轉。

許正典指出,如同這名患者的案例,疫情期間到醫院就診的患者人數不多,主要是因為民眾害怕到醫院增加染疫的風險,而不敢就醫;但在三級警戒解除後,診間出現「報復性回診」,「原本我的診掛60號就滿了,現在都要看到90號」。

許正典說,上門求診的患者,以睡眠障礙為主,較以往多3成;其次是焦慮症狀,比疫情前多2成;再者是憂鬱,約多了1成5。他分析,擔心疫情再度爆發、工作沒有著落、親子衝突、長期行動受到限制等都是產生情緒緊張、睡眠障礙、焦慮、憂鬱的原因。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指出,就他觀察,疫情期間精神科就診的患者分為2大類,一是疫情剛開始時,因為調適困難而產生焦慮;二是疫情爆發後兩、三個月,民眾面對搖搖無期的解封、不確定的未來,而感到憂鬱。

方俊凱說,疫情期間焦慮、憂鬱較嚴重的族群,主要以不擅於使用科技的中老年人為主。他分析,中老年人接受訊息的管道多來自電視或社群媒體,求證能力較差,但又是最關注健康相關議題的族群,因此只要看到有人打疫苗出現不良反應,就會更焦慮。反觀年輕族群,因為善於使用網路,在疫情中反而適應良好,甚至讓「宅經濟」發威。

方俊凱建議,未來每個人都要有兩種生活型態,一是常態生活,繼續維持出門戴口罩、實名制,二是防疫模式,要練就不出門也能正常生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學會在家運動,肌肉量才不會急速下降。許正典也說,「運動、活動、勞動、互動,大腦就不會亂動、躁慮不安」。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