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台灣腦庫協會年底正式成立 陳建仁:研發腦神經藥物治療的起點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依台灣神經學會統計,我國罹患帕金森氏症者逾3萬人,失智人口近30萬人。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建議成立「台灣腦庫協會」,希望透過大愛捐贈的腦神經組織檢體,作為藥物的研發點,造福患者,該協會將在年底正式成立。
陳建仁今(28)出席「台灣腦庫協會」成立大會,他指出,要成立人體生物資料庫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來投入,因為有台大醫學院的協助,台灣腦庫才能成立,「這是台灣典範!」陳建仁指出,腦庫協會成立須透過漸凍人協會、小腦萎縮症協會、神經罕見疾病協會等共同努力,透過勸募方式,讓罕病患者,甚至是一般民眾都願意捐獻腦組織,這些檢體提供研究,藉此找到更好的診斷方法、研發藥物,透過AI做影像分析,讓台灣神經研究科學不落人後,「顯示大愛的生命無限。」
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台灣腦庫」的成立,是先進國家的象徵之一,他表示一如過去台灣眼庫成立後,不只建立眼角膜捐贈、移植評估、把關品質的SOP,台灣腦庫成立後,若特殊、罕見疾病患者往生後願意捐贈腦組織,更能幫助我國的醫學研究,如探討帕金森氏症、失智發生原因,由於許多疾病和基因、環境等都有關係,過去做相關研究,都只能向國外的腦庫申請資料,但東西方基因不盡然相同,台灣腦庫的成立可以更專注在台灣人的特殊基因上,打造更適合國人的治療方式與藥物。
本身也是台灣腦庫協會推手之一的台大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說,其他器官切片可透過檢驗方式取得檢體,但腦組織在民眾生前無法切片,會造成功能受損,但民眾死亡後,因血液一停止流動,腦組織就會崩壞,所以必須在死亡後6小時就解剖,才能取得可用的腦組織,若加上聯繫、交通時間,要取得腦組織切片就像跟時間賽跑;他也指出器捐和腦捐不同,器捐是腦死後捐贈,因此器捐者的腦組織通常已受到破壞,腦捐則是必須腦組織完好時取得,謝松蒼也說,很多生前簽署器捐卡,或願捐大體者,捐腦也有一定意願,因此台灣腦庫和器捐中心、遺體捐贈中心等都有暢通聯絡管道,讓捐贈者的大愛可以延續。
謝松蒼表示,過去研發相關藥物,初步都只能透過動物研究,但人類和動物的組織略有不同,造成研發進步緩慢、失敗率高,因此若有人體腦組織切片來做試驗,研發的藥物更有機會可進入臨床試驗。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