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狂瀉不停 發炎性腸道疾病困擾他17年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現年27歲的郭先生,10歲開始深受腹瀉困擾,誤以為是「爛瘡」而僅在診所以藥膏與紗布處理滲出的組織液,國二時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一天腹瀉十幾次、腹痛造成一天20小時只能躺在床上,一學期超過一半時間都在住院,去年切除長達35公分嚴重沾黏、潰爛的腸道後,病情日益穩定,他直說現在生活總算與一般人相同。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翁昭旼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是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依發炎分布形態與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前者好發於直腸與大腸,後者則是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發炎,但較常見於大腸與小腸。
翁昭旼指出,根據健保重大傷病檔分析,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從1998年的139人增加到2013年的3621人,短短15年上升26倍,且有持續攀升的趨勢。
翁昭旼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與遺傳基因例如發炎反應、免疫系統或黏膜細胞有關,當同卵雙胞胎有一人罹病,另一人罹病機率高達6成,過去門診也曾經發現同一家人不只一人罹病的情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解釋,飲食西化、環境衛生也是相關因素。其中,環境衛生越進步,發炎性腸道疾病盛行率反而越高,主要是過去長輩總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食物掉地上、撿起來拍掉沙塵仍可食用」,看似不衛生,其實背後卻有幾分腸道保健道理,在合理情況下,有助於免疫系統成熟。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與大腸激躁症類似,均為腹痛、腹瀉,因此容易被患者所忽略,吳登強提醒,若是貧血、發燒、血便、腹痛、腹瀉情形持續3個月以上,尤其想拉卻拉不出來,或是便意來得又急又快,想忍卻止不住腹瀉等,宜儘速就醫診斷。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