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智齒一定要拔? 牙醫:看生長狀況判斷

2025/02/24 05:30

▲許庭睿醫師為患者說明智齒的種類。(照片提供/許庭睿)

▲許庭睿醫師為患者說明智齒的種類。(照片提供/許庭睿)

文/許庭睿

智齒拔不拔?一直是許多人關注的牙齒健康話題。當智齒萌發時,常伴隨疼痛、腫脹等不適,讓人不得不考慮拔除的必要性。然而,智齒是否真的需要拔除,並非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需視個人情況而定。

通常在17至25歲間口腔最深處會生長智齒,學名為第三大臼齒,大部分的智齒因為生長的位置無法進行咀嚼,處在尷尬的狀況,且清潔不易,常很容易產生問題,是否需要拔除,主要取決於其生長位置、健康狀態以及對周圍組織的影響。

長歪、感染、蛀牙需拔除

◎以下是常見需要拔除的情況:

●阻生智齒:如果智齒長歪,部分或完全埋藏於牙齦或頜骨內,可能導致疼痛、發炎或對鄰牙的擠壓傷害。

●空間不足:當牙弓空間不足時,智齒可能導致其他牙齒擠壓或排列不整齊,甚至引發牙齒移位。

●反覆感染:智齒冠周炎是智齒部分萌發時常見的問題,會引起牙齦腫脹、疼痛,甚至擴散感染至臉頰或下巴。

●蛀牙或牙周病:由於智齒位置偏後,清潔困難,容易累積牙菌斑和食物殘渣,導致蛀牙或牙周病。如果情況嚴重,建議拔除以避免對口腔健康造成進一步威脅。

◎什麼情況下可以保留智齒?

並非所有智齒都需要拔除。如果智齒完全萌發、位置正常,與對咬牙齒形成良好咬合關係,並且周圍組織健康,這類智齒是可以保留的。關鍵在於能否有效清潔,避免細菌滋生。

▲智齒若出現反覆疼痛或感染,建議及早處理。(照片提供/許庭睿)

▲智齒若出現反覆疼痛或感染,建議及早處理。(照片提供/許庭睿)

若無不適 定期觀察即可

拔除智齒雖是常見手術,但仍存在風險,尤其是智齒根部接近神經或完全埋藏於骨內的情況。術前應由專業牙醫師進行詳細評估,包括拍攝X光或3D影像。術後則需注意飲食及口腔清潔,避免感染。

是否拔除智齒應根據個人情況,由牙醫師專業判斷。若智齒尚未引起不適,也可選擇定期觀察,但若出現反覆疼痛或感染,建議及早處理。

基於口腔健康,盡早檢查、評估並與專業醫師討論,才能做出最佳決定。

(作者為中山醫院牙科部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