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核廢水排海? 囤鹽吃過量 健康危害更大
文/陳威麟
近日由於核災處理水(核廢水)排放入海議題,引起民眾恐慌之餘,連帶「碘」的攝取也受到關注;然而,各種錯誤資訊,大量攝取食鹽的舉動,以及衍生出囤積食鹽的行為,很可能不僅沒有保護效果,反而讓健康落入更大危險。
市面上普遍可看見的精鹽(精製過的氯化鈉),由於因應國人健康需求依固定比例加入碘離子,是為了避免一般民眾食物中攝取碘離子不足日常所需,所可能引發的「缺碘性甲狀腺炎」以及「甲狀腺功能低下」(古稱癭病或是民間所稱大脖子、頷胿)。這是台灣在1965-1967年期間在聯合國兒童文教基金會的支持下,研究後確認得到成效,而在全國推廣的健康措施。其生產過程成熟穩定、有足量製造以及庫存,也跟輻射污染及應變沒有任何的相關性。
而坊間流傳的「碘鹽」或是含碘鹽,包含工業粗鹽(未被精製過的海鹽),含有鈉離子以外、碘離子以及許多其他元素,因此有許多雜質,非供食用。
目前全世界有關核災害中,最重要的應屬長崎與廣島原子彈輻射長期暴露報告,其中研究發現,游離輻射暴露與甲狀腺良性結節、甲狀腺癌、甲狀腺囊腫的發生,存在線性劑量關係。
食用大量的鹽 百害而無一利
由於甲狀腺功能掌管人類許多生命運作重要的新陳代謝反應;而甲狀腺素重要成分即包含碘離子,因此碘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因此面對核災應變,我國也參考各國的防核災措施,規範服用「碘片」(碘化鉀)的時機,避免可能因放射性碘洩漏造成甲狀腺危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人體正常的狀況下,高濃度的碘離子其實會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因此「碘片」雖然是重要的防災手段,卻不適合一般民眾保健使用。
碘片使用與一般食鹽大有不同,一片碘片的含碘量換算需攝取3公斤以上食鹽,使用上不切實際;同時高量的鹽分可能對心血管及腎臟都有重大的危害,因此提醒民眾不要受到錯誤資訊誤導,囤積或食用大量的鹽,對健康百害而無一利。
(作者為光田綜合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