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浮潛皮膚劇痛 水母螫傷美腿
文/周宛儀
美麗的小竹(化名)熱愛浮潛,這次到墾丁後壁湖浮潛,只穿了半身的潛水衣,竟慘遭多隻水母螫傷,一雙美腿留下許多劇癢又刺痛的紅疹,有的還與水母觸鬚一樣,呈現長長的線型紅疹,彷彿被鞭子抽打過一般。小竹嚇壞了,趕緊到皮膚科就診,治療後,終於恢復昔日的美腿。
觸鬚會噴射毒液
水母看起來雖然美麗又浪漫,但骨子裡卻是個狠角色,也被稱為自由游泳的「美杜莎」,因為它們有一個帶有觸鬚的鐘型身體。這些觸鬚帶有含有劇毒的線囊或刺細胞,在與獵物或人體皮膚接觸時會噴射毒液。
皮膚一旦被水母螫傷,可能會出現劇烈疼痛、局部紅斑、水腫、搔癢、感覺異常,甚至出血性水泡。如果被較危險的品種(如僧帽水母或鐘型水母)螫傷、或暴露時間、面積與數量較多時,則可能會出現休克、血管性水腫、頭暈和肌肉痙攣等全身表現,並有溺水的風險。
塗抹刮鬍膏刮除
若不慎被水母螫傷,應立即將患者從海中救出。幫忙的人儘量不要徒手,最好包著毛巾用鑷子移除患者體表的觸鬚,協助後立刻洗手,以免被螫傷。若觸鬚的數量太多,或肉眼不易見到,可用刮鬍膏塗抹在患處後,再以硬紙板將刮鬍膏刮除,用海水、食用醋或溫熱水沖洗,將患處浸泡在約40°C的溫熱水中,會使線囊及其毒液變性,接著請儘速就醫。不建議使用淡水或酒精,以免加速毒液排出。
台灣沿海常見的有毒水母有僧帽水母、箱型水母、遠洋水母、海蕁麻水母以及鐘型水母。在世界各地水母數量一直在持續攀升,可能是由於過度捕撈、全球變暖、污染和沿海開發等人類活動導致海洋環境惡化。然而疫情解禁後旅遊興盛,也讓毫無戒心的遊客被水母螫傷的發生率不停攀升。
5秘訣預防被螫
◎如何預防水母螫傷有幾點小秘訣:
●僅在有合格救生員巡邏的海灘游泳,該處應有適當的治療設施。
●避免在水母熱區的水域游泳,尤其是在颱風或暴雨過後,因為螫傷可能是由殘餘的觸鬚殘骸引起的。
●不要去碰觸海灘邊死亡或擱淺的水母。
●浮潛或游泳時請穿長袖潛水衣、手套及蛙鞋保護,降低接觸面積。
●在高風險的海域游泳時,可以輔助使用防水母防曬乳。
(作者為真心皮膚科診所院長)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