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幼童腸胃炎病懨懨 沙門氏菌作怪

2020/09/24 05:30

▲幼兒腸胃炎病懨懨,原來感染沙門氏菌。(照片提供/王虹鈞)

▲幼兒腸胃炎病懨懨,原來感染沙門氏菌。(照片提供/王虹鈞)

文/王虹鈞

節氣雖已入秋,常見於夏日的沙門氏菌仍不停歇,病童腸胃炎症狀明顯,病懨懨的,值得家長注意!

●案例1:小翰(化名)是1名3個月大的男嬰,因為發燒、多次稀水黏液便合併食慾降低就診,之後糞便與尿液細菌培養皆長出沙門氏菌,經過抗生素治療後不再發燒,腹瀉情形改善,食慾也有明顯增加。

●案例2:小敏(化名)是1歲1個月大的女孩,因為發燒合併血絲黏液便住院,糞便培養顯示沙門氏菌感染,所幸食慾與活力無明顯下降,雖然陸續發燒近1星期,但不考慮抗生素治療,在補充點滴與症狀治療、藥物控制後,平安出院。

常因被污染食物和水 傳染人體

沙門氏菌存在於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的腸胃道中,包括昆蟲、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可通過糞口途徑,從其他人或動物身上傳染,也可能因為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感染人體腸胃道。

常見被污染的食物有肉類、雞蛋、乳製品,例如在起司、冷凍肉品或冰淇淋中,可存在數個月。只要處理食物的人員沒做適當手部清潔,都有可能將病菌傳給其他人。

台灣地區以每年7月至10月為沙門氏菌感染的盛行期,約65%的病例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腸胃炎的症狀通常發生在接觸後8到72小時內,包括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也可能有血絲便、黏液便、疲倦、食慾不振或頭痛。

約5%的人發生菌血症,也就是沙門氏菌跑到血液裡,尤其較常發生在小小孩或是老年人身上。一旦演變成菌血症,就可能侵犯如泌尿道、肺、胸膜、心臟、長骨、關節、肌肉和中樞神經系統,嚴重者甚至有致命危險。

治療首要是補充水分 避免脫水

治療第一要務就是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在沒有免疫低下的情況,一般不建議對12個月至50歲有輕度或中度症狀的腸胃炎患者採取抗生素治療。但如果是12個月以下幼兒或有嚴重疾病表現,如:嚴重腹瀉(每天大便9或10次以上)、持續高燒或經醫師評估需要住院治療的孩童,則建議以抗生素治療。

預防感染方面,建議開水要煮沸,沖泡奶粉以70℃以上熱水沖泡,進食前、如廁後或處理食物前做好手部衛生清潔。生、熟食分開處理,買雞蛋選擇洗選蛋,並冷藏保存。

(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小兒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