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嬤鼠蹊部腫脹 罕見股疝氣作祟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70多歲阿嬤,近來發現右側鼠蹊部站著時會腫脹突起、疼痛,平躺時又消失,站太久或咳嗽、打噴嚏,腫脹又會出現,她憂心是否為腫瘤?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機率僅2-3%的罕見「股疝氣」,經透過微創腹腔鏡手術治療後,終於不再腫脹,讓她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亞大醫院泌尿科醫師蕭子玄表示,這名老婦人生育5名子女,加上年輕時,從事勞動力工作,造成腹內壓增加,檢查時發現,從腹部下壓用力時,大腿與腹部交接處,組織會從下方股骨窩處突出,確診為股疝氣,所幸腸子、腹腔網膜等組織,尚未穿過股環組織脆弱部份,免於腸子壞死風險。
微創腹腔鏡手術 疝氣囊拉回腹腔
蕭子玄替她進行微創腹腔鏡手術,在下腹壁開一小傷口進入腹腔內,將突出的疝氣囊拉回至腹腔中,並在缺損處補上一塊人工網膜,患者術後隔天就出院,解決心頭大患。
蕭子玄說,鼠蹊部疝氣可分為腹股溝疝氣和股疝氣,腹股溝疝氣突出位置較高;股疝氣突出於腹股溝外下側的股孔,從腹股溝外側、大腿上方突起,因股疝氣比腹股溝疝氣更容易出現絞勒的危險,因此若一旦確診為股疝氣,要儘快進行修補手術,避免出現腸壞死等併發症。
股疝氣好發於女性,且生過好幾胎的中、老年婦女,但發生率僅佔所有疝氣2-3%,有時會被誤認為是腹股溝疝氣,因此必須藉由鼓起位置,以及觸診鑑別診斷,才能避免開錯孔洞,造成更大傷害。
蕭子玄並提醒,疝氣並非男性獨有,多產婦、長期便秘、咳嗽不止、肥胖的女性,平時應多喝水、多吃高纖食物預防便秘,並且控制體重,提重物時,施力要正確,才能預防股疝氣的發生。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