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全球半數人恐中鏢 「弓形蟲」害精子身首異處
黃宜靜/核稿編輯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過去半世紀,全球男性生育能力大幅下滑,背後原因複雜。近期研究將矛頭指向1種常見的單細胞寄生蟲「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估計全球約3-5成民眾受其感染。2025年4月發表的1項研究首度揭示,人類精子與弓形蟲接觸後,竟會發生頭部斷裂現象,提供男性不育新線索。
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授蘇利文(Bill Sullivan)指出,該研究由德國、烏拉圭與智利學者合作完成,進一步強化弓形蟲可能損害男性生殖健康的證據,也凸顯預防此寄生蟲感染的重要性。
弓形蟲透過多種途徑傳播,包括感染貓隻的排泄物、未煮熟肉類,以及遭污染的蔬果或水源。大多數健康成人初次感染時症狀輕微甚至無感,但弓形蟲可潛伏體內終生,形成囊體,潛藏於腦部、心臟與肌肉中。
1980年代愛滋病(AIDS)流行期間,已有病例報告顯示弓形蟲可寄生於患者睪丸。動物實驗亦證實,弓形蟲可於感染數日內迅速進入睪丸與副睪;人類研究則顯示感染者的精液品質異常與不育風險增加,但相關性仍存在爭議,尚須更多數據驗證。
最新研究透過試管實驗,觀察弓形蟲對人類精子的直接影響,結果顯示,精子與弓形蟲接觸僅5分鐘,就有22.4%發生頭部斷裂。隨接觸時間延長,損傷比例升高,且倖存精子多數外型扭曲,部分頭部甚至出現孔洞,疑似遭弓形蟲入侵。
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除了物理破壞,弓形蟲引發的慢性發炎反應,亦可能影響男性生殖道環境,間接損害精子生成與功能。這些多重有害作用可能與全球男性生育率持續下降有關。
不過,目前多數動物實驗證據雖具說服力,弓形蟲對人類生育能力的實際影響仍有待更大規模臨床研究確認。部分資料顯示,高收入國家的男性不育率上升與弓形蟲感染率變化並不一致,顯示該寄生蟲可能只是諸多因素之一。
儘管如此,專家強調,避免弓形蟲感染對維護整體健康仍屬關鍵。弓形蟲是美國主要食源性致死病原體之一,孕婦與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後更具高風險。預防方式包括妥善處理貓砂、徹底煮熟肉類、清洗蔬果,並避免生食海鮮與飲用未煮沸的水。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