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手痛到不想動? 醫:「媽媽手」才不是媽媽專利!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媽媽手」不是媽媽才會得的疾病,像銀行行員、生產線員工、棒壘球球員或持拍運動的選手因為需要重複使用大拇指,也容易罹患此病;醫師提醒,如果疼痛難耐,又腫脹無力,最好立即就醫。
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在臉書粉專「林頌凱醫師 Dr.53」發文指出,媽媽手的醫學名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這是一種肌腱炎,指的是手腕部位兩條特定的肌腱(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發炎,而且很容易轉變成慢性發炎。
媽媽手主要是因為手部不正常用力或是使用過度所造成,病人主要會在大拇指下面靠近腕關節的部位有局部疼痛,尤其是當大拇指翹起來比「讚」的動作時,疼痛感最強。
林頌凱說,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之所以叫媽媽手,是因為剛生完小孩的媽媽特別容易發生。因為新科媽媽(或爸爸)在抱小孩時,容易因緊張而用力過大,或者太過用大拇指施力來抱住小孩,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肌腱炎。
林頌凱表示,如果真的得了媽媽手,無須太過擔心,把握幾個大原則即可很快恢復。如果是急性發作,手腕剛腫起來,而且有紅腫熱痛的情形者,可以局部冰敷,並且避免大拇指的反覆使用。急性期過後可以局部熱敷,並且在不產生疼痛的前提下做手腕轉動的運動(慢慢轉),或將手連續握放,伸直手指以後再彎曲,反覆練習,有助於紓解疼痛。
林頌凱提醒,疼痛難耐,且又有腫脹無力的現象,應立即就醫治療。復健科醫師除了使用藥物以外,還會用物理治療的儀器,例如熱療、蠟療、遠紅外線、雷射、超音波、電療來幫助減緩症狀。此外,醫師還會幫較嚴重患者配帶副木,讓大拇指可以得到足夠的休息。
此外,對絕大多數的病患來說,急性發炎者大約一到三週就可以完全恢復,而慢性發炎的病患恢復的時間就可能需要六週,甚至更長的時間。所謂「預防重於治療」,平時注意生活中小動作的姿勢,避免過度用大拇指出力,遇到不舒服的狀況就稍事休息,都可以輕鬆擺脫媽媽手的困擾。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