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櫻霖
84歲的王女士近期因夜間如廁途中不慎跌倒,右髖疼痛無法自行站立,家人即時送醫。經診斷為右股骨粗隆間移位性骨折,醫師術前詳細評估後,王女士接受開放性骨折復位及鋼釘鋼板固定手術。
術後檢查顯示王女士患有嚴重骨質疏鬆(T-score:-3.7),醫師隨即進行骨鬆藥物治療及補鈣,並囑咐3個月內避免負重。同時安排復健科進行物理治療。然而,王女士術後1個月再次跌倒,導致右髖鋼釘鬆脫並磨損髖臼(圖1),醫師向家屬說明後,為她進行特殊材質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圖2),術後1個月即可借助助行器行走。
根據106-109年國民健康署調查,50歲以上骨質疏鬆比率為8.1%,女性高於男性,每10位女性中約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65歲以上的骨鬆盛行率達14.1%(男性10.4%、女性17.4%),且隨年齡增長風險提高,65歲以上每6人中就有1人在1年內經歷過跌倒。
手術可加入抗生素骨水泥
骨質疏鬆患者因骨折接受傳統復位手術,常因骨質脆弱導致失敗,增加再次手術風險。採用特殊人工關節材質結合骨水泥固定,可提高骨質疏鬆患者的手術成功率。
人工髖關節股骨頭材質分為2種:健保給付的鈷鉻鉬合金股骨頭與自費的陶瓷材質股骨頭,後者因磨損率低而能延長人工關節壽命。骨水泥則用於固定人工關節,防止鬆動。研究顯示,加入抗生素的骨水泥應用於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不僅降低感染風險,還能縮短恢復時間。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