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心情不好吃甜食是許多人的習慣!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許芷瑜直言,這種快樂是暫時且成癮的!因甜味味蕾連接大腦愉悅區,刺激多巴胺釋放,迅速提升愉悅感,長時間下來大腦需更多糖分維持快樂,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不只如此,腸胃道與大腦有著密切的雙向溝通,即所謂「腸腦軸」,因此不只傷腦,還會傷害腸胃,建議透過攝取色胺酸、益生元、發酵食物,並保持食物多樣性、運動,以及睡眠,不吃糖也能快樂!
甜味味蕾激起大腦獎勵機制 多巴胺釋放
吃糖像吸毒!許芷瑜說明,吃甜食時,人類的甜味味蕾直接連接到大腦的愉悅區,激活大腦的獎勵機制,增加多巴胺釋放,迅速提升愉悅感,使得渴望更多甜食,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許芷瑜進一步解釋,多巴胺是1種神經遞質,影響愉悅和動機。甜食通過刺激多巴胺分泌讓人感到快樂,但這種快樂會隨著時間,需要更多糖分來維持同等快樂,久而久之會攝取過量糖份。若過度攝取可能會觸發大腦獎賞迴路中類似濫用藥物的神經適應性反應,也就是吃高糖食物就像在吸毒,因為獎勵路徑及閾值相同,須不斷增加攝食量來達到相同的快樂。
甜食不只傷腦還傷腸胃
許芷瑜強調,腸胃道「腸道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有著幾百兆腸道菌,及僅次於大腦的神經元數量。而神經元與腸道菌產生神經傳達物質,使腸道與大腦有密切雙向溝通,即「腸腦軸」,因此腸道、大腦和健康相關。雖甜食可帶來瞬間快樂,但長期攝取會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增加糖渴望,不只破壞腸道菌叢平衡、影響大腦和情緒,還會降低腸道黏膜厚度,增加腸道通透性,導致腸道發炎等健康問題。
許芷瑜提到,了解腸腦軸後,便能知道延長快樂感的一大重點,在於維持腸道健康,因此建議依照下列6個面向來促進腸道健康、保持心情愉悅:
●攝取色胺酸食物:色胺酸能減輕抑鬱和焦慮情緒,如牛肉、羊肉、豬肉、家禽和乳製品,還有堅果、種子、全穀類和豆類。
●攝取益生元食物:像是杏仁、木耳、蘆筍、金針菇等,是富含益生元的優質食物。攝取益生元可以為益生菌提供養分,改變消化道菌叢,促進腸道健康。
●攝取發酵食物:如泡菜、優格、康普茶,可以增加體內的腸道菌的多樣化和數量,降低血液中發炎因子濃度,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慢性壓力風險,提升免疫力和心情。
●保持食物多樣性:如彩虹飲食和地中海飲食,不同顏色的水果和蔬菜含有不同的植化素及營養素,對於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有正面影響,並促進腸道和大腦健康。
●運動:促進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囤積在腸道的時間,降低致病原從大腸黏膜侵入到人體循環系統的風險。有運動習慣的人的腸道菌相更多元,好菌的比例也明顯更多。
●睡眠:腸道微生物群參與調節睡眠,睡眠質量與時長也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豐富度,提升情緒穩定和快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