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隨年紀增長,骨質流失速度增快,易有骨鬆問題。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許哲綸表示,骨質疏鬆症無明顯症狀,但終身有4成骨折機率,尤其因糖友的高血糖,會影響成骨細胞功能,以及其併發症容易增加跌倒風險,提高骨折率,因此若發現自己身高減少4公分以上;靠牆時頭部無法緊貼牆面,且距離3公分以上,或肋骨下緣與骨盆距離2公分以內;持續腰痛,就可能有骨鬆問題。
骨鬆無明顯症狀 卻有4成骨折機率
許哲綸在臉書專頁「許哲綸醫師:新陳代謝,內分泌」發文強調,骨質疏鬆的危害,在於高盛行率及嚴重的潛在危害,依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顯示,50歲以上國民以DXA 檢測骨鬆症盛行率中,男性為23.9%,女性為38.3%,也就是說,50歲以上女性,每3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
許哲綸進一步解釋,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症狀,但患者終身有4成骨折機率,特別是髖部的骨折。更有統計資料顯示,髖部骨折後1年內,約40%患者無法自行行走,30%遭遇永久性的肢體障礙,甚至15%的患者在1年內去世。慶幸的是,資料也顯示,通過早期篩檢和治療骨質疏鬆,可預防一半的髖骨骨折事件,因此對高風險群體而言,骨鬆的篩檢與治療非常重要!
2原因致糖友成骨鬆高危險族群
其中糖尿病便是骨鬆的高危險族群之一,許哲綸引述台灣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增加40%,且骨質疏鬆發生率,與患者罹患糖尿病的時間長短、糖化血色素高低呈正相關,所以糖尿病越久、控制越差的病友,越要注意。
為何糖尿病容易骨折、骨鬆?許哲綸指出主要在2方面,首先高血糖會影響成骨細胞功能,進而破壞骨質結構,導致同樣骨密度下,骨質結構更為脆弱;再者,糖尿病的併發症,如眼病變、神經病變和低血糖等,都會增加跌倒風險,提高骨折率。
許哲綸表示,第1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不足,骨密度普遍低於一般人;第2型糖尿病患者則因肥胖與高胰島素濃度,使其骨密度反而比一般人高,不過因為上述2個原因,第2型糖尿病患者仍屬骨鬆與骨折的高危險群。
持續腰痛 恐是壓迫性骨折
許哲綸提醒,骨質疏鬆沒有症狀,但當脊椎發生壓迫性骨折,可能會產生矮、駝、痛3個症狀。此外,也可透過FRAX網站評估骨鬆風險,計算10年主要骨折風險及髖骨骨折風險,台灣指引建議,若是測出主要骨折風險大於10-20%,髖骨骨折風險大於3%,就建議治療。
●矮:身高減低4公分以上。年老時身高縮減,是椎間盤水分流失的正常現象,但若是縮減超過4公分,就可能是脊椎壓迫性骨折所導致。
●駝:患者靠牆時,頭部無法緊貼牆面,且距離3公分以上,或者肋骨下緣與骨盆距離2公分以內,可能是脊椎骨不對稱壓迫性骨折的表現。
●痛:隨著年紀增長,腰痠背痛在所難免,但若是持續腰痛不退,有可能是壓迫性骨折,影響到附近的神經與肌肉。
由於糖尿病不在FRAX的危險因子評估範圍中,許哲綸建議,可選擇3種方式之一來校正結果,包括:年齡+10、骨密度T score-0.5,或是在風險因子中,點選「類風濕關節炎」。
許哲綸分享糖尿病患者的骨鬆篩檢流程,其中若符合50歲以下無其他骨鬆危險因子,或是骨密度與FRAX結果不需治療任1項條件,建議每2年觀察並評估風險;若符合50歲以上、有其他骨鬆危險因子,或是有髖部或脊椎以外的骨折任1項條件者,建議做骨密度檢查並計算FRAX;若有髖部骨折、脊椎骨折(含壓迫性)、低創傷性骨折、T-score < -2.0,或是骨密度與FRAX結果顯示需治療者,建議治療骨質疏鬆。
除藥物治療 應改善3日常習慣
在治療糖尿病骨鬆患者上,可採非藥物及藥物治療,其中非藥物治療主要分成飲食、運動、戒菸戒酒3方面:
●飲食:骨鬆患者每日建議維生素D攝取量為800IU;女性每日攝取鈣質1200mg,男性則是1000mg;雖然蛋白質與骨質無顯著相關,但仍建議每日攝取至每公斤體重的0.8公克。
●運動:阻力訓練,或是包含阻力訓練的綜合運動,能稍微增加骨密度,但「不做運動」會「強烈減少」骨密度。所以不管做什麼運動,最重要的是「持續」,一旦中斷訓練,預防骨折的效果就會雪崩式跌落。
●戒菸戒酒:吸菸及過量飲酒是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因此建議戒菸,或是飲酒量每日超過3單位者,建議戒酒或減少飲酒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