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捷/台南報導〕常有人自嘲社會認知障礙、社交恐懼,實際上許多精神疾病患者,在社會認知功能上常有受損,暢銷書《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提到,認知障礙導致青少年患者在成長過程中被貼上標籤,最後成為罪犯,書中強調的每天5分鐘認知功能訓練,與成大醫院精神部研究發現類似,認知功能改善,可能是治療精神疾患的重要途徑。
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曾懷萱說,社會認知能力的定義是解讀他人情感、意圖和心理狀態的能力,精神部近期發表的研究顯示,除了自閉類群發展疾患、包含亞斯伯格症,社會認知困難外,思覺失調症、雙相情緒障礙症,如躁鬱症、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患也與社會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特別是思覺失調症患者,他們在解讀他人情感的能力上表現較差,而躁鬱症患者則在情緒相對平穩的緩解狀態下仍有社會認知困難,這種問題可能導致患者在社交互動中不夠敏感,產生誤解,並影響他們的生活功能和品質。
研究還發現,社會認知的受損可能與其他認知功能,如注意力、執行功能,視覺動作協調能力都有關,這些發現為未來精神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視角,改善認知,可能是治療精神疾患的重要途徑,通過特定的認知行為療法,包括臉部情緒辨識、社交線索解讀的訓練,有望改善患者的社會認知能力,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最佳的治療策略。
此外,照顧者和家屬在理解患者的社會認知障礙方面也面臨挑戰。他們可能誤解患者的情緒,進一步加劇負面情緒,導致惡性循環,因此,可以鼓勵患者參與相關訓練活動,給予更多時間和空間,有助於改善患者和照護者之間的互動,讓患者感到被瞭解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