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藥物進步 骨髓瘤治療更安心

2018/11/01 06:00

▲多發性骨髓瘤症狀表現多元,骨頭疼痛、貧血、疲倦都相當常見;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陳志丞)

文/陳志丞

多發性骨髓瘤是常見血癌之一,平均好發年齡為70歲左右,主要是一種骨髓內漿細胞癌化造成的癌症。

漿細胞的功能是製造免疫球蛋白(稱抗體),以協助人體對抗感染,發生癌變後,這些惡性漿細胞會在骨髓中多處不同的部位聚集,故名為「多發性骨髓瘤」。

遵守醫囑 多可延遲復發時間

在過去,大多數患者在接受化學藥物治療獲得初步改善後,只能維持數個月到1年多左右的穩定期,病情就可能復發惡化,但隨著藥物治療進步,骨髓瘤已逐漸變成一種慢性病,患者只要穩定持續治療,大多可以延遲復發時間。

一位50多歲男病患就在一線治療失效後,接受新一代免疫調節劑搭配類固醇治療,持續服藥穩定病情,至今已長達7年,是第二線治療相當成功的案例。

醫學上,經常使用英文中的螃蟹(CRAB)來代表多發性骨髓瘤的四大類症狀,也就是高血鈣(C:Calcium)、腎功能不佳(R:Renal failure)、貧血(A:Anemia)、以及骨骼病變(B:Bone lesions),臨床表現為便秘、小便減少、浮腫、嗜睡、倦怠、易喘、骨頭疼痛以及骨折等。因症狀缺乏特異性,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老化症狀,初期患者常依表現症狀的不同,到骨科、腎臟科或神經內科等各科別求診,若醫師沒有警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拖延至半年以上才確診的大有人在。

治療方面,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的標靶藥物治療進步神速,選擇多元,主要分為蛋白酶抑制劑、免疫調節劑與單株抗體三大類相互搭配使用。

第一線治療時,標準作法是先給予病患三合一的藥物治療,減少患者體內的癌細胞數目,接著醫師再依患者的年紀與健康狀況,決定是否採用較積極的治療方式,也就是高劑量化療合併自體骨髓移植,進一步拉長病情穩定期。即使復發,還是有第二代與第三代的口服免疫調節劑搭配類固醇以及其他藥物使用,不只方便患者服用,且根據國外大型臨床實驗結果,療效不錯。

因此,患者只要好好遵守醫囑,將疾病當成是慢性病控制,毋需過於憂心。

(作者為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