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信佑
65歲的曾先生苦於長期的胃食道逆流症狀,但並未規則服藥控制。近期他至健檢中心接受全身健康檢查,在胃鏡檢查的項目被告知有巴瑞特氏食道病變,於是到門診就醫尋求幫助。所幸此病灶經切片後,並沒有發現癌變現象,僅需規則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控制胃酸即可,後續胃食道逆流也未再發作了。
多數民眾已能從許多管道得知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並加以注意,但是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胃食道逆流與食道腺癌可能也有顯著的關聯性。在台灣,大部分的食道癌是屬於抽菸、喝酒、吃檳榔造成的食道鱗狀上皮癌,因此許多人會忽略慢性胃食道逆流造成的食道腺癌;事實上,食道腺癌的預後比起鱗狀上皮癌差許多,5年的存活率僅不到15%。
食道腺癌前病變
在長期的胃酸逆流刺激下,食道接近賁門處的細胞時刻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黏膜鱗狀上皮會漸漸轉變成柱狀上皮,便稱為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過去的研究發現,5年以上的胃食道逆流病史、肥胖、男性與家族史都是巴瑞特氏食道的高風險族群,這樣的病患罹患食道腺癌的風險是健康人的12倍以上,因此需要定期的追蹤與適時治療。
患部逾3公分 癌化徵兆
當然不是所有的巴瑞特氏食道皆會轉化成癌症,目前認為大於3公分以上的巴瑞特氏食道區域是較為危險的徵兆,這樣的病患需要積極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治療。
此外,醫師在發現巴瑞特氏食道後會給予切片檢查,再依據病理報告的結果給予病患追蹤的建議。若是已經發現有高度細胞化生不良的現象,就極有可能在短期間內轉化為食道腺癌,這樣的病患務必使用內視鏡治療將病變區域切除,方為上策。
若切片結果僅顯示低度或無細胞化生不良現象時,病患僅須接受定期胃鏡追蹤就好。
目前因為內視鏡技術的進步,不管是巴瑞特氏食道的細胞病變或是早期的食道腺癌,局部切除皆變為可能,因此病患只需按照醫囑,定期追蹤即可放心。
(作者為國泰醫院消化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