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宜靜/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寒冬溫差大、氣溫低,恐「傷心」害猝死;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整理8大猝死前的徵兆,包括:胸悶、呼吸困難、極度疲勞、心悸、頭暈,甚至是有盜汗、腹痛、睡眠問題等症狀,應特別留意,這些可能是心臟供血不足的猝死前兆之一,尤其是在寒冬,切勿忽視,並立即尋求醫療幫助。
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猝死(Sudden Death)是種突發性、不可預期的自然死亡,通常發生在症狀出現後的短時間內(如1小時內)。據國際科學期刊《PubMed》的研究指出,猝死主因多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尤其是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心肌梗塞便佔了猝死案例的75%-80%。
黃軒進一步表示,儘管猝死看似毫無預兆,但實際上,許多患者在事發前數天甚至數週內,身體可能已經發出警訊,因此整理8種常見猝死前症狀,以便及早察覺並採取行動。
胸痛或胸悶:胸痛是猝死前最常見症狀之一,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表現。患者可能感到胸部有壓迫感、緊縮感,甚至疼痛會延伸至肩膀、手臂或下巴。數據顯示,約有50%的猝死患者在事發前曾經歷胸痛,且93%患者在猝死前24小時內反覆發作。
呼吸困難或氣短:感到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可能是心臟無法有效供血的警訊,且該症狀常「伴隨胸悶或疲勞」,尤其在活動後更為明顯。
極度疲勞或無力:即使沒有進行劇烈運動,患者可能感到「異常疲憊」,甚至無法完成日常活動,這可能是心臟供血不足的猝死前兆之一。典型例子:「就是感覺體力不好、有點累。」
心悸或心律不整: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律,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現,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易導致心臟驟停。
頭暈、眼前發黑或暈厥:可能是腦部供血不足的結果,尤其是高血壓或冠心病患者更需警惕。
盜汗或冷汗:無明顯原因的大量出汗,尤其是伴隨胸痛或胸悶,可能是心臟病發作警訊。
消化不適或腹痛:有些患者可能出現類似胃部不適的症狀,如腹痛、噁心或嘔吐。這些症狀容易被誤認為腸胃問題,但實際上可能與心肌梗塞的心臟缺血有關。
睡眠問題:長期失眠、睡眠中被憋醒,或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可能增加夜間猝死的風險。
8招預防猝死 健康飲食、睡眠不可少
哪些人為高危險族群?黃軒提醒,患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猝死家族史、菸酒不拒、肥胖,亦或是壓力過大、經常熬夜或容易過度疲勞者,要小心猝死風險較高,提醒要特別留意上述症狀,並提供8招預防:
維持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長期熬夜或睡眠不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顯示,每晚睡眠少於5小時的人,心臟病風險增加40%。建議每天保持7-8小時的高品質睡眠,並養成固定的作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
健康飲食:首先應「均衡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堅果、橄欖油和魚類,減少紅肉和加工食品的攝入,以降低40%心源性猝死風險;同時也應「避免高鹽、高脂肪和高糖飲食」,這些飲食習慣會增加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風險;最後,「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充足,有助於穩定血液循環。
適量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也特別提醒,運動時量力而為,避免過度劇烈的活動,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群。
戒菸限酒:尼古丁會導致血管收縮,增加血壓,酒精則會加速心跳並損害心臟功能,因此戒煙酒後,心血管健康會逐漸改善,並顯著降低猝死風險。
定期健康檢查:定期進行心血管檢查(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血壓和膽固醇檢測)有助於早期發現潛在問題。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等屬高危人群應特別重視檢查,並及早採取干預措施。
管理壓力與情緒:長期處於高壓或情緒波動劇烈的狀態,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心律失常或血壓升高,建議透過冥想、瑜伽、散步或與親友交流來緩解壓力,保持心理健康。
避免過度勞累與極端環境:過度勞累或長時間暴露於極端環境(寒冷或高溫)會增加心血管負擔,特別是在寒冷季節,血管收縮可能導致血壓急劇升高,容易猝死,建議在寒冷天氣中注意保暖,避免突然的溫差變化。
遠離不良習慣與危險行為:避免暴飲暴食、久坐不動、飯後立即運動或洗澡等行為,這些都可能增加心血管負擔。同時,應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依賴電子設備(如睡前滑手機),以減少對神經系統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