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隨著養生風氣漸盛,越來越多人選擇植物性飲食,除了對身體有益外,對環境更是友善。新北衛生局於臉書粉專及網站發文表示,「黃豆」是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常見黃豆製品有9種,板豆腐,凍豆腐、豆漿、豆包、豆乾、天貝、臭豆腐、百頁豆腐、油豆腐。其中,板豆腐,凍豆腐、豆乾是補鈣的好選擇。
黃豆好處多 能減少心血管疾病
新北衛生局指出,依據國健署訂定的蛋白質食物類別之順序「豆魚蛋肉類」,可看出豆類為蛋白質食物中的首要選擇,而「黃豆」即為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營養價值高。它零膽固醇、富含卵磷脂,其中,大豆異黃酮和植化素可疏緩女性更年期症狀,並預防骨質疏鬆、降低膽固醇及減少心血管疾病。
另外,黃豆也是素食者的蛋白質首選。新北衛生局分享,大量研究指出,均衡的「素食飲食」對人類健康有益,跟非素食者比起來,素食者較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及全因死亡率。
9類黃豆製品及營養
新北衛生局表示,人類食用黃豆已有多年的歷史,它經過加工,能製成各類豆製品,如豆皮、豆乾、豆腐、凍豆腐、油豆腐、百頁豆腐等,各自營養也不相同。
●豆漿:黃豆泡水、蒸煮,濾渣。每100克含有35大卡、3.6克蛋白質,1杯(300cc)約含有1.5顆蛋的蛋白質。
●豆包:豆漿加熱時,表面凝結成的薄膜,挑起薄膜晾乾、折疊後,成為豆包。1片豆包(30公克)就含有7.6克的蛋白質(約等於1顆蛋)。
●豆腐:在煮滾的豆漿中加入凝固劑,經蛋白質變性凝固形成固體,再加壓去除水分後整形而成。
1.傳統板豆腐:添加的是食用級石膏(硫酸鈣),鈣質營養較多,可以幫助維持牙齒與骨骼的健康。而將板豆腐冷凍後就成為大家熟知的凍豆腐。
2.鹽滷豆腐:以鹽滷作為凝固劑(氯化鎂),反而是礦物質鎂營養較多,有助於心臟、肌肉及神經的正常功能,幫助身體正常代謝。
3.田字型的傳統豆腐:1塊約80-100克,含有約7-8克的蛋白質(約等於1顆蛋)。
●市售嫩豆腐:1盒嫩豆腐約有14克的蛋白質(等於2顆蛋)。嫩豆腐因為含水量高,口感吃起來柔嫩滑順,在凝固劑上使用的是葡萄糖酸內酯(GDL),和傳統豆腐使用的硫酸鈣不同,因此嫩豆腐鈣質含量相當少,不建議當補鈣來源。
●百頁豆腐:黃豆蛋白、澱粉、黃豆油與調味料均勻乳化後製成。每100克的百頁豆腐將近200大卡,含有13.4公克的蛋白質(約等於2顆蛋),脂肪約13.1公克(約1匙白色塑膠湯匙的油脂量)。屬於「高油脂高熱量」的豆類加工品,建議少吃。
●臭豆腐:傳統做法是利用大白菜、高麗菜、芥菜等產量過盛的蔬菜,經發酵產生的「菜梗水」,再加上豆腐渣再次發酵成俗稱的「臭滷水」,而後將老豆腐置於滷水中,將植物性蛋白質發酵。
需要注意的是,炸的臭豆腐油脂和熱量非常高,1份(5塊)就有500大卡以上,約有12-25克的蛋白質,油脂20克以上。加上搭配的醬汁或湯汁往往含鈉量較高,因此建議選擇清蒸且清淡調味的品項,如清蒸臭豆腐,熱量較低,1份約為200多大卡。
●油豆腐:將板豆腐或嫩豆腐拿去油炸即為油豆腐。2塊三角油豆腐約為55公克,有88大卡、7克蛋白質、約7克的脂肪。食用時要特別注意使用油脂的好壞,避免過量攝取,造成熱量囤積。
●豆乾:豆腐經加壓、烘乾而成。因為水分含量少,所以同重量下蛋白質和鈣質含量相對比豆腐高。100克小方豆乾(約2片半)含有17公克的蛋白質(2.5顆蛋),鈣質685毫克,高於傳統豆腐(140mg/100g)及凍豆腐(240mg/100g)的鈣質含量,是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的最佳來源。
●天貝:是印尼的傳統發酵食品,大多由黃豆製成,將黃豆煮熟後,加入少孢根黴菌(Rhizopus oligosporus)發酵而成,發酵過程能讓細菌將營養素分解成小分子,讓身體更容易吸收。天貝每100克約200大卡,含20克的蛋白質(等於3顆蛋)。天貝具有獨特發酵風味,煎過之後有堅果奶香,是蔬食者、健身愛好者與減醣者的新選擇。
黃豆選購指南
來源方面,首推選擇台灣本土種植黃豆,不論是種植的風土更適合台灣居民的體質,而且完全不會有基因改造問題。若是選擇一般黃豆加工品,記得選擇「非基因改造」的大豆製品。
營養方面,想要補充鈣質可選擇板豆腐,凍豆腐、豆干;若想要補充蛋白質,豆包、豆干、天貝是好的選項。油炸過後的油豆腐和百頁豆腐的油脂含量較高,偶爾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