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中研院P3實驗室前員工確診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醫師表示,比醫院更危險、更要注意染疫的地方,其實是處理高風險病原體的實驗室,這些實驗內操作的幾乎都是易傳播的病原體,並整理出「實驗防疫五大要」,也提醒民眾要記得還有一群在高風險實驗操作的人員,這些也都是防疫幕後的英雄。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分享,在標準的高風險病原體的實驗室,都會有制定的應變計畫提供應變程序,包括預防災害,如火災、水災、地震及爆炸;生物危害之風險評估;人員意外暴露之處理及除污;人員暴露及受傷之緊急醫療處置;流行病學調查;事故後復原處理等。
黃軒也整理出高風險「實驗的五大要」如下:
●模擬「要」落實。
●操作「要」標準。
●穿著「要」全套。
●脫時「要」慬慎。
●監控「要」警覺。
黃軒指出,在高風險病原體的實驗室,幾乎會有災害演練,很多模擬狀態,都會一直持續演練,例如模擬管制性病原及毒素工作人員發生暴露狀況,以測試健康監測程序、模擬實驗室工作人員發生虛脫或昏倒情況,並測試其他人員如何應變,進行哪些聯繫,如何從實驗室移出該人員、模擬實驗室發生大規模溢出物事件、模擬實驗室人員在工作狀態下,依既定方式疏散。
黃軒提到,所有基本的風險評鑑模式,也包括4個重複循環的步驟,分別是危害鑑別、危害特徵、暴露評鑑以及審查和持續改進。有這些實驗人員冒險進行協助高風險的病毒診斷,才能有效知道哪種病毒感染,並進行有效防疫規劃。
黃軒提醒,這些實驗人員,真的很辛苦,在感謝第一線防疫、醫師人員之外,也別忘了一群在高風險實驗操作的人員,他們也都是幕後的防疫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