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看不見的拳頭 淺談青少年網路霸凌

2014/09/22 06:00

文/蔡佳叡

網路世界發達,往往有社會新聞或重大新聞發生後,許多網友紛紛在網路上留言表達意見,甚至發起人肉搜索,公布當事人個資等線索。

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自以為正在替天行道,代替執法者判斷是非正義的時候,其實我們有可能已經進入網路霸凌世界而不自覺。

舉凡透過社群網站等暱稱或訊息進行謾罵批評、偽裝成受害者的身分發布不實言論、盜用他人的帳號惡作劇留言、舉辦或參與惡意網路票選,透過網路人肉搜尋散播不實言論、合成他人照片以嘲諷、把他人不雅照片或影片上傳等,都是屬於網路霸凌的範疇。

和傳統霸凌不同的是,網路霸凌的旁觀者與參與者可能會隨時間的增加而不斷累積,傳播的速度更為迅速,加上少了直接面對面的機會,霸凌者無法體會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傷害,減少了罪惡感。

根據研究指出,青少年遭受網路霸凌時,93%會出現負面情感、無助感與無力感,甚至罹患憂鬱症;而被霸凌的程度也和憂鬱症的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

另外在一項美國研究顯示,網路的匿名性也加深了被霸凌者的恐懼感與憤怒;被霸凌的青少年普遍覺得孤單,缺乏來自父母與同儕的支持,對自己缺乏自信,較不易信任他人,有較多情緒困難與社交焦慮。

美國的一項中學研究發現,被霸凌者與霸凌者的自殺意圖,分別是沒有參與網路霸凌者的1.9倍與1.5倍;同時具備被霸凌以及霸凌者經驗的青少年,自殺風險最高。除了常見的憂鬱和焦慮之外,被霸凌的青少年也可能出現頭痛、胃痛、失眠、食慾不振,皮膚問題等生理症狀。

被霸凌者本身也容易發展出酒精、藥物與毒品濫用,以及攜帶武器去學校的問題,也可能成為潛在對他人的網路霸凌者。

相對於被霸凌者,霸凌他人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機會出現攻擊、財物破壞、犯罪行為、物質濫用、自殺行為,也比較容易合併過動、對立反抗,以及發展出憂鬱、焦慮的症狀。

分析他們的特質,很常看到他們具有易怒、低挫折忍受度、缺乏對學校的歸屬感與安全感、較沒有同理心、與家庭之間連結較低、家長監控較低或是在家中較易使用懲罰來教導孩子的特色。

由此可見,在網路霸凌裡頭,不管是被霸凌者或霸凌者背後,都有許多需要去協助與探討的社會與心理問題。

不管是老師、家長、心理師、社工師或是醫師在協助處理時,除了移除相關言論影像、告知法律責任外,更應該以一個系統性的方式,去同理被霸凌者的感受,給予支持,協助他們面對壓力,減少自我傷害或破壞性的回應,並應了解霸凌者背後的心理壓力與家庭困難,防止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