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網路霸凌無所不在 助長青少年想不開

2022/10/17 05:30

▲醫師指出,面對網路霸凌,可以用停止回應霸凌者、霸凌內容存檔存證、鎖好友或刪除對方聯絡方式,以及告知家長、師長、或報案投訴,以獲得幫忙;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陳長聖

日前報載英國14歲少女自殺身亡,法院判決認為這名罹患憂鬱症少女的自殺,與社群媒體推送的大量負面貼文有「直接關係」。同時間,台灣國健署調查報告,25%國高中生曾認真考慮輕生。地球兩端的訊息,提醒我們需更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春期是第二個大腦生長發育的高峰,主宰情緒的邊緣系統先成熟、主宰計畫,判斷的前額葉後幾年才慢慢跟上,意味著青少年「感性」先於「理性」的先天生理條件。

倘若兒童階段時,缺乏情感教育、生死教育,或缺少培養正向抗壓技巧,當青少年面對學業、社交上的挫折、或親子溝通衝突,就容易產生情緒障礙、憂鬱、自殘。研究發現,千禧後網路世代面對的心理壓力,迥異於上個世代。網路自傷內容和網路霸凌,是當代青少年自殺相關的新興因素。

家長多留意孩子閱聽內容

有別於傳統媒體受法律規範,網紅分享甚至直播自傷的內容,並未經過審查,青少年接受大量負面貼文,會對低落情緒或自殺行為,產生推波助瀾效果。而近兩年疫情期間,大量社交活動由實體轉換到線上,臨床觀察因網路霸凌而求診的青年更顯增加。

傳統校園的實體霸凌,只要學生回到家,多少就有避風港的安全感;由實體延伸到網路的霸凌,不受時空地點拘束,24小時均可播送,又可能廣為流傳、全校皆知,內容一經散播也難以根除。研究顯示,網路霸凌受害者因此心理傷害難以撫平、超過一半有憂鬱症狀。

◎面對網路霸凌,受害者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停止回應霸凌者。

●霸凌內容存檔存證。

●鎖好友或刪除對方聯絡方式。

●告知家長、師長、或報案投訴以獲得幫忙。

而當過多的負面貼文、影片造成自己心情不好,就該試著喊停,放下手機,深呼吸或喝口水,將注意轉移到讓自己心情愉悅或放鬆的活動中。

家長可以平日就關心孩子使用網路的內容,保護心理健康。

(作者為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醫師)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