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什麼?你確診了!」面對疫情 桃療心理師提供人際互動良方

2022/07/17 19:05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阮鈺鈞,疫情逐漸解封、回歸正常人際互動之際,提供一帖人際互動良方來減少人際間的誤會與衝突。(記者陳恩惠翻攝)(記者陳恩惠攝)

〔記者陳恩惠/桃園報導〕國內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逐漸收斂,但身邊仍有朋友陸續確診,「什麼?你確診了!」一句看似無心之語,潛藏著民眾對疫情的態度。衛福部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阮鈺鈞說,「確診」一詞於今年4月底疫情升溫時,讓人聞風喪膽,一聽「我確診了」大家無不「退避三舍」、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如今隨著疫情逐漸解封,回歸正常人際互動之際,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同時也讓對方瞭解我們的態度、想法與感受,利用這帖人際互動良方來減少人際間的誤會與衝突。

阮鈺鈞表示,美國心理學家Carl Rogers1961年著作「成為一個人(宋文里譯)」提出一個嘗試解決人際間溝通衝突的方法,也成為心理治療中常見的小技巧。首先請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接著我們嘗試描述對方的感覺與想法直到對方滿意為止,這個過程能幫我們嘗試站在對方角度思考事情,也讓對方有機會瞭解我們的態度與想法感受,彼此瞭解的過程,是減緩彼此衝突與人際壓力的有用技巧之一。

阮提及,面對武肺疫情的焦慮與不安,可能會與周遭人的相處產生矛盾與衝突,確診者除了會擔心家人和好友的眼光,擔心對方是不是會責怪自己,擔心家人會不會被自己傳染,擔心工作的事情沒有交接,所有的擔心在在顯示對人際相處的焦慮,與對方態度上的差異,有時會因不理解而造成人際間的緊張,甚至發生衝突。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阮鈺鈞,疫情逐漸解封、回歸正常人際互動之際,提供一帖人際互動良方來減少人際間的誤會與衝突。(記者陳恩惠翻攝)(記者陳恩惠攝)

他表示,「態度」在心理學的語言中,是我們對一件事或人產生的正向或負向的反應。比如我們喜歡這件洋裝,我們討厭疫情的發展,我們難以包容跟我們意見不同的人等等,背後都隱含著我們的態度,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喜好。態度看似明顯可以覺察,但有時候態度隱含在我們的內心,必須透過特殊的方式才可以發覺。

他說,瞭解一個人的態度是重要的,瞭解自己的態度更為重要,唯有雙方彼此的理解,才有良好的人際溝通;武肺疫情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彼此因不理解所形成的負向態度與偏見,進而造成相處的對立與防衛,大家可試試看Carl Rogers的溝通小技巧,促進彼此溝通的理解,人際間的相處也許可以變得更有品質、更為不同。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