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異位性皮膚炎一發作,總讓人難受;對此,耳鼻喉科診所醫師曾家承引述國外研究表示,患者需做好保濕、抗發炎。將其想像為城池攻防戰,其中保濕就像城牆外護城河的保護功能,而抗發炎則是受到攻擊失火時應盡快滅火。另,治療中常見的局部類固醇為使用經驗最久藥物,應讓醫師情況選擇合適的抗發炎藥物,來面對長期「攻防戰」。
曾家承在臉書粉專「書米蟲的啃食日記」發文分享,並整理《美國皮膚科醫學會》的最新指引、《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關於異位性皮膚炎衛教內容,其中提到目前無法治癒異位性皮膚炎,所以每週2次在易發作部位上進行長期的主動治療,使用TCS或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可以減少發作和復發。
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曾家承表示,其也可稱為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病,通常從兒童期開始,但也會影響多達7%的成人,特徵為乾燥和搔癢。不過由於無法完全治癒,因此治療目標多朝向減少搔癢、因異位性皮膚炎造成的皮膚損傷,以恢復正常皮膚屏障功能。
保濕可降低水分流失
其中,強烈推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應做好保濕,曾家承建議,不應使用過熱的水洗澡,並在沐浴後立即保濕。其中《NEJM》提到可透過浸泡和密封的方式,也就是洗澡使用溫水及非皂性清潔劑,並維持每天2次,尤其是沐浴後,塗抹厚厚的乳霜或軟膏。
至於為何保濕有效?曾家承進一步解釋,保濕可降低經由表皮喪失的水分,及改善角質層的含水量,以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及發炎;此外,保濕也可降低搔癢感。
對於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曾家承指出,在浸泡浴後,可使用濕潤的睡衣或紗布,在溫和的局部類固醇乳霜和保濕劑上進行濕敷,雖然過程可能會十分不適,但對於許多患者非常有幫助。
常見抗發炎或免疫調節藥物
●局部類固醇(TCS):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療法,其中如clobetasol、betamethasone等高或超高效力的TCS,可用於短期緩解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或發作,風險為皮膚萎縮,尤其是在臉部和皮膚皺摺處,但發生率很低;而中效力的藥品(fluticasone、mometasone),可用於固定每週2次使用,可有效預防復發。此外,針對臉部的異位性皮膚炎,則建議使用低效力的類固醇,如hydrocortisone(2.5%)及desonide。
●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TCI):該藥物機轉為抗發炎,可用於臉部等敏感皮膚區域,或試圖減少使用局部類固醇時。其效力等同中劑量TCS,並強於pimecrolimus,但其較具刺激性,且只有軟膏劑型。除此之外,TCI可合併使用TCS,來治療中度至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
●局部磷酸二酯酶-4抑制劑:其被推薦用於輕度至中度的濕疹,如Eucrisa。這類型的藥物安全性高,但初期可能會出現刺痛問題,且藥物非常昂貴。
●局部JAK抑制劑:推薦使用於中度的異位性皮膚炎,如Opzelura。對於臉部等區域的耐受性佳,缺點是非常昂貴,因此只能使用於小區域,也就是≤20%體表面積。不過與所有JAK抑制劑一樣,皆有「黑框警告」標示。
●局部抗菌劑、局部抗組胺劑、局部消毒劑:不建議常規使用這三類藥品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若發生皮膚感染,則視情況會推薦每週2次的漂白劑浴。
許多人聽到類固醇會十分害怕,對此,曾家承補充,局部類固醇是使用經驗最久、經證實有效,且仍是目前第一線治療不可或缺的藥物。除此之外,由於目前無法完全治癒異位性皮膚炎,因此除了做好日常保濕外,也需透過醫師視情況選擇合適的抗發炎藥物,以長期對抗異位性皮膚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