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中醫所謂的腎虛,與西醫的腎臟病其實是不同的。欣成醫院陳彥成醫師在臉書發文指出,中醫所認為的腎虛分為腎陽虛、腎陰虛、腎氣不固、腎不納氣及腎精不足五大證型,各有其適用的治療藥方,若發現有腎虛症狀,建議要請教中醫師,以免補身不成反傷身。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生長發育;腎藏精,主生殖;腎主水,司二便;腎主骨,生髓;腎主納氣。」許多身體的疾病,如腹瀉、盗汗、畏寒、臉色發白、聽力減退、腰膝痠軟、不孕、精神不振等,都歸因於「腎虛」。陳彥成強調,被中醫診斷為腎虛的患者,可能在西醫做腎功能檢查完全正常,反之亦然,因此中醫的「腎虛」,不能和西醫的「腎臟病」直接畫上等號。
另外醫師提到,腰痛不一定是腎虛,雖然腰痛的確是腎虛的症狀之一,但受到風寒、瘀血、濕熱體質也可能引起腰痛。
陳彥成提到腎虛分為5大證型。
腎陽虛
主要症狀為畏寒、精神萎靡、腹瀉等,用右歸隱與真武湯等治療,達到補腎助陽的效果。
腎陰虛
會出現口吃、失眠、暈眩耳鳴、煩熱盜汗的症狀,使用左歸丸、知柏地黃丸等,可以滋補腎陰,改善症狀。
腎氣不固
患者會疲倦、臉色蒼白、頻尿且夜尿多等症狀,用桑螵蛸散等,能補益腎氣、顧攝止血。
腎不納氣
從患者臉部會看到臉色蒼白、嘴唇青紫的症狀,且行為出現動則氣急、喘促虛咳,使用人蔘蛤蚧散、七位都氣丸,能溫腎納氣,改善症狀。
腎精不足
容易出現暈眩耳鳴、腰膝痠軟、動作遲緩,或性功能減退的症狀,需要使用龜鹿二仙丹、贊育丹等,來補腎聚精。
陳彥成建議,發現有腎虛症狀,最好請教中醫師,不要自行胡亂服藥,以免花錢又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