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恩惠/桃園報導〕近來早上起床時,51歲的陳小姐總覺得手指關節腫腫脹脹的,而且很僵硬,總是要動一動才能稍微緩解,認為是有點年紀的關係可能造成退化,所以並不在意,但最近動不動就10度的氣溫,連手腕關節、腳踝、腳趾都開始出現脹痛才去就醫,衛福部桃園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曾國森表示,陳小姐出現的這些症狀是嚴重的免疫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若不盡快治療,未來可能會造成行動不便。
曾國森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慢性持續性的關節發炎疾病,除了危害關節導致紅、腫、熱、痛與關節變形,還會影響其他器官造成關節炎以外的全身症候,例如眼睛、皮膚、肺部、心包膜和血管等;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關節症狀是關節腫痛,活動時腫痛會加劇,關節僵硬則出現在長期間不活動之後,例如睡到半夜或在清晨剛睡醒時;於脊椎則易侵犯頸椎,嚴重的話會引起第1、2 節頸椎半脫臼、壓迫脊柱神經引起雙手痲痹,甚至引發四肢癱瘓。
曾國森表示,一旦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早擬定治療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疾病開始後對於關節的破壞是不會停止的,所以發病後的前二年就是藥物治療的黃金時期,希望藉由積極的治療,儘快達到緩解的階段,可以使關節功能繼續維持,目前最主要與有效的治療採藥物治療,其中包括非類固醇發炎藥物、類固醇製劑、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 (Biologics)與標靶治療等方式,若關節炎嚴重變形就需手術治療。
護理師謝易倩補充,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全身性的疾病,可藉由飲食的調整及規律的運動來改善病情,有了均衡飲食及充足營養,才能以最佳的身體狀況對抗疾病;關節運動時須注意下列幾點:1.慢慢地進行每個動作,避免動作過大或關節轉動太快;2.關節動作的次數應慢慢的增加;3.如要放鬆緊繃的肌肉或肌腱,應盡量伸展相關部位,嘗試保持5至10秒,然後再慢慢放鬆。
謝易倩也提醒,最近天氣寒冷,民眾應注意保暖,且避免關節受損、運動傷害,一旦發現關節紅腫、發炎、熱痛等就得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及定期回診,切勿自行停藥或減藥,造成發炎狀況更加嚴重,大幅降低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