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酒駕事件頻傳,藝人宋少卿今(28日)凌晨驚傳第4度酒駕移送法辦;日前高雄黃姓男子酒後駕車撞飛一家4口,釀1死3重傷,黃男為第3度酒駕遭逮,酒測值高達1.24毫克。精神科醫師指出,酒精是物質成癮裏危害社會影響最大的;酒駕累犯7成是慢性酒癮患者,常合併許多精神疾病,與情緒失眠問題互為因果,這群人最重要的是就醫戒酒。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在臉書粉專「BillyPan 潘建志醫師」發文表示,台灣酒駕多次修法加重刑責,死傷10年來真的有減少(見圖),今年因為疫情管制,遽減到8,000人以下,重刑加上宣導和頻繁路檢,的確有嚇阻效果。
潘建志進一步指出,酒駕累犯7成是慢性酒癮患者,一天不喝就有戒斷症狀,心悸噁心手抖,所以天天喝。酒癮患者雖然明知酒駕後果嚴重,但喝茫了人的判斷力下降,一時圖方便還是會開車騎車;事故原因統計,酒後一個人騎摩托車撞電線桿、掉水溝或犛田,因而致死的場景,占酒駕死亡最大宗。酒駕是種自殺自傷的行為,因為酒癮患者,常合併許多精神疾病,有時是先有情緒問題或失眠才開始喝酒,誰先誰後都有,互為因果。
酒駕等同自殺與隨機殺人 阻止人人有責
潘建志說,這群人最重要的是看醫生戒酒。不戒酒,好運沒出意外事故,也還是在慢性自殺,喝20年就會有胰臟炎、肝硬化、食道出血、中風、癲癇與失智症。一旦酒駕,等於是在自殺時隨機殺人。不是危言聳聽,酒害早已超越菸害,超越一切毒品,是物質成癮裏危害社會影響最大的。
潘建志分析,黃姓男子事發時,車上有一名友人,勸阻黃男無效,還坐上他的車,可能會受到2年前立法院修法後的連坐處份。某些國家如日本,連坐處份的罰則比台灣更重,連店家都有責任。在多人喝酒的場合裏,事先阻止某人發生酒駕行為,當然比肇事後追究有用,阻止酒駕,是每個人的社會責任。他呼籲,悲劇發生難過後最好有正面勇敢的行動,協助酒癮患者戒酒或當場阻止酒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