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知名樂團「草東沒有派對」26歲女鼓手蔡憶凡,稍早傳出在防疫旅館中過世,疑似輕生;衛生福利部建議民眾要懂得尋求周遭資源,適時將壓力解放才是有效防範「自殺防治」的不二法門。
衛生福利部公佈的數據指出,2020年自殺是台灣15歲至44歲年齡層的第2大死因;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2019年全球有超過70萬人死於自殺,即每100例死亡中就有1例是自殺,每年死於自殺總數甚至遠超過死於愛滋病、戰爭與兇殺的人數。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表示,個人自殺行為的發生,從其遭受壓力事件或罹患精神疾病、產生自殺意念,到採取自殺行動等一連串的過程,其實是源自於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及環境等多重因素彼此的交互作用。
從情緒看出自殺徵兆 異常冷靜開朗需警覺
衛福部表示,若察覺到旁人有異常情緒反應(透露自殺企圖/異常冷靜/開朗),或是明確自殺計畫 (買農藥/木炭/寫遺書)與突然託付事物(至親/寵物/財產)等現象,恐為自殺徵兆,不可不慎。
若察覺到自殺警訊,衛福部建議,民眾可簡單掌握「1問、2應、3轉介」原則,先主動關心、詢問對方的狀況,接著聆聽對方的問題、作適當的回應與支持陪伴,最後針對對方的問題,給予適當資源協助,也要持續關懷。
自殺防治通報系統 提供諮詢及緊急救援
為協助國人檢測個人心理照護需求,降低預防自殺風險,衛福部成立「自殺防治通報系統」,主要提供心理諮詢及自殺危機即時介入、評估、轉介及第三者通報,其中「BSRS量表」民眾只需填寫5項問題回答心情程度,就能迅速了解個人的心理照護需求,更能進一步判斷且預防自殺行為。
「關鍵一刻,拯救一生」衛福部提醒民眾,在你我生活中的當下,都可能是身邊某些人生命中最關鍵的時刻,當察覺出他們有自殺警訊出現時,花一分鐘,及時關心他們的情況,將有可能改變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