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秋冬之際氣溫下滑,早晚與日間溫差大,會使得人體血管快速收縮,易引發周邊血管疾病,讓患者出現手腳冰冷、四肢麻木、疼痛等現象。奇美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提醒,若患者在走動、跑步時,突然出現下肢無力癱軟等現象,有可能發生「下肢血管阻塞」疾病,若沒有及時正確診斷治療,可能導致組織壞死,面臨永久失去雙腳的悔恨。
10多年前患有下肢動脈血栓的楊女士,走路會痠、腳底冰冷不適,曾接受外科自體靜脈繞道手術,幾年後仍出現血管粥狀硬化狹窄,改以內科置放支架,8個月後動脈血栓、斑塊依舊形成。後經奇美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柏森以旋切導管清除斑塊、打通狹窄管徑,迄今成效良好。楊女現身說法笑說,旋切術後走路很正常、沒啥症狀,還可以跳舞。
黃柏森表示,動脈阻塞是指動脈中有斑塊或血栓堵住血管,影響血液流通,常發生於民眾熟知的中風、心肌梗塞與心臟血管阻塞,其實下肢動脈阻塞也常見、卻往往被輕忽,若雙腳動脈阻塞,初期症狀有如楊女的下肢發冷或麻木、脫毛,進一步會間歇跛行、疼痛、無力,尤其冬天氣溫低時易好發,這些症狀會更明顯。
黃柏森與奇美另位心臟內科醫師洪俊聲都說,一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都是動脈阻塞的危險因子,飲食要避免多油鹽、多醣類飲料與抽菸、熬夜,嚴格控制3高,患者需就醫服用預防藥物;倘情況嚴重者,則要手術以免病情惡化到走向截肢。
奇美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志成醫師提醒,下肢動脈阻塞嚴重者會有傷口、壞疽甚至截肢。據統計,台灣1年因動脈阻塞截肢者約近6千例,在動截肢手術成功出院後,如未裝義肢、平日臥床少活動,可能引發併發症,1年內有34%的高死亡率,所以要避免下肢動脈阻塞嚴重到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