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植入脊髓內Baclofen輸注幫浦 腦麻娃免當機器女孩

2008/03/04 06:00

腦麻病童董小妹,裝上「脊髓內Baclofen輸注幫浦」後,原本硬如石頭的身體變得柔軟,可以完成寫字等精細動作。
(記者張嘉明攝)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脊髓內Baclofen輸注幫浦」。
(記者張嘉明攝)

透過新科技,腦性麻痺病童也可以擁有柔軟的肢體!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日前為腦麻病童─董小妹植入一種特殊幫浦,藉由精密電腦控制,持續釋放藥物,抑制肌肉痙攣的現象。

董小妹在術後,就不需要再耗盡全力對抗自己過度緊繃的肌肉,也不用忍受疼痛就可以拿筆畫畫、跟著拍子搖鈴,在醫療人員指導下,面對攝影機進行各式復健動作。

「雖然我知道要看到她和其他孩子一起跑跳,可能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董媽媽說,看到女兒從以往睡覺時,雙腿因為肌肉過度緊繃,一向是「剪刀腳」的模樣,變成在手術後,也能像一般孩子輕鬆擺出「大」字型睡覺,光是這樣心裡就已經有說不出的滋味。

台灣每千名新生兒中,就有3到5個腦性麻痺患者,這些孩子因為腦部不明原因造成永久性病變,以致運動功能產生障礙,其中又以痙攣型患者居多。

北醫復健科主任陳適卿指出,痙攣時,肌肉張力不正常地上升,出現不自主的收縮、緊繃,以致患者不但難以進行主動運動,即使照護者要協助清潔等被動動作也有困難。

而長期肌肉張力過高,不但會造成關節變形、攣縮,動作困難、影響肢體功能、行動功能,也會造成動作時疼痛等問題。

過去要治療痙攣,雖有全身性的可使用口服藥物,但有嗜睡、無力等副作用,而局部的治療可以注射肉毒桿菌素,不但每兩、三個月就要施打一次,且難以掌握劑量。至於背根神經截斷手術或是肌腱截斷等手術,由於屬於不可逆手術,患者必須冒著術後失去肌肉力量的風險。

北醫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說明,這次該院針對董小妹所裝的「脊髓內Baclofen輸注幫浦(ITB)」,是在董小妹的脊椎植入導管,這個導管會通到放在她的腹部皮下特殊幫浦,幫浦內則裝有抗痙攣藥物Baclofen,藥物會持續經由導管適量注入董小妹的脊椎腔內,抑制她過高的神經反應。

據了解,目前全球已有8萬多人透過這項技術對抗痙攣,除了腦性麻痺外,包括成年的脊髓損傷病人、多發性硬化症病人,或是中風後遺症,都有人使用。

北醫復健科主治醫師康峻宏指出,以腦麻來說,全身性的痙攣比較適合接受這項技術,但受術前必須先評估是否有效,術後還要微調找出最佳劑量。

不過,這項技術目前健保並未給付,據了解約需40萬元,且藥物每4到6個月需要補充一次,每次也要好幾萬元。也因此,該院院長吳志雄也呼籲社會公益團體或是保險機構,將此器材納入補助或支付範圍。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