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3D列印置換髖關節 女大生重拾跳舞人生

2023/04/20 05:30

▲台北榮總兒童骨科醫師許逵翔(左)與身障重建中心助理研究員余文展(右),拿著小呈的髖骨3D模型。(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髖關節退化不只會出現在銀髮族,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兒童,長大後會比同齡者更早出現退化情形,像是今年20歲、熱愛舞蹈的女大學生小呈,2、3年前開始出現髖關節疼痛,不僅沒辦法繼續跳舞,更常半夜痛醒,就醫檢查後發現是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造成髖關節早期磨損,台北榮總髖臼發育不良治療團隊以3D列印技術搭配微創全髖臼轉位術,讓小呈重拾跳舞人生。

關節發育不良 造成早期磨損

台北榮總骨科醫師許逵翔指出,小呈的髖關節接觸面積只有1.25平方公分,承受的壓力是一般人的數十倍,因為髖關節天生發育不良造成早期磨損,進而引發疼痛,但這樣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發生率約是1.3%,也是大多數髖關節退化者需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主要原因。

許逵翔說,髖臼發育不全若不積極治療,30、40歲就得面臨置換人工髖關節,以一般使用年限來看,撐到60歲就必須要二度手術,而且二度手術預後往往不佳,因此最好能及早發現且介入矯正。

▲20歲的女大學生小呈因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造成髖關節早期磨損,經3D列印技術搭配微創全髖臼轉位術,重拾跳舞人生。 (記者邱芷柔攝)

搭配微創全髖臼轉位術完成矯正

北榮團隊將小呈的髖關節3D模型列印出來進行術前規劃,由於事先計算好最佳轉動角度,相較過去的髖臼截骨手術,能更自由移動髖臼,達到理想位置,也可避免術後矯正角度過大,讓神經受損及撞擊症候群等併發症。

北榮身障重建中心助理研究員俞文展說,3D列印技術能根據患者術前電腦斷層影像,重建出骨骼3D電腦模型,協助醫師理解患者解剖構造,且可在電腦中模擬切割、移動或旋轉骨塊等,計算關節接觸面積,協助醫師做出最佳的術前規劃,讓手術更精準、快速。

小呈在三個月內完成雙側髖關節矯正手術,且進步到能正常走路,由於「家族史」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危險因子之一,同樣受髖關節困擾的小呈媽媽也接受相同手術。小呈說,一開始是膝蓋、鼠膝部、屁股下緣等處痠痛,後來症狀越來越嚴重,常常睡到半夜被痛醒,現已能繼續熱愛的舞蹈,希望藉由她們的例子給更多患者信心。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