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睡不好恐與吃醋有關! 醫:打造情緒韌性3S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團隊,在2025年6月於「美國睡眠醫學會」與「睡眠研究學會」聯合舉辦的「SLEEP年會」,分享初步研究發現,在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可能有焦慮依附傾向的人,可能對「睡眠不足的情緒影響」更敏感。對此,台灣神經科臨床醫師、腦科學博士鄭淳予分享打造情緒韌性3S:先睡好覺(Sleep)、建構安全感(Secure)、培養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
鄭淳予在臉書專頁「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發文指出,對於高度焦慮依附的人來說,睡不好與社交互動關係中感受到的「羨慕和嫉妒」反應存在顯著的關聯性。但有趣的是,研究中「內心安全感較足夠」的族群(焦慮依附程度低),睡眠與嫉妒之間的連結則微弱得多,沒有顯著關聯,顯示「安全感」成為情緒緩衝器。
鄭淳予表示,依附風格和狀態,就像是為我們戴上了不同的情緒濾鏡,可能決定了睡眠不足這件事,會不會滲透到我們的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裡,互相影響。而「焦慮依附」是關鍵,對於那些在關係中傾向感到不安全、具有較高依附焦慮特質的人而言,可能形成了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關係焦慮→睡眠品質下降→情緒調節能力受損→對關係中的小摩擦反應不當(如嫉妒)→引發更多衝突與焦慮→睡眠品質進一步惡化。
打造情緒韌性的重要3S
●先睡好覺:這是打破上面這個惡性循環的關鍵一環,也是守護情緒穩定的第一道生理防線。像是每晚讓自己好好睡滿7-9小時,並保持規律作息、建立「放鬆的睡前儀式」,如伸展、靜坐、呼吸練習或聽音樂及紙本閱讀都很好,管理睡前的焦慮思緒,緩解在夜晚不斷「反芻」關係問題的狀態(例如擔心伴侶離開或害怕不被愛),能幫助應對依附焦慮帶來的「入睡困難」。
●建構安全感:培養「內在自信」和「心理韌性」,練習從根源改善「不理性猜疑」的循環。例如:理解自己的依附風格,學習將焦點從「害怕失去」轉向「我該如何有效處理眼前的問題」、練習寫日記,將擔憂「從腦中轉移到紙上」,書寫有助於將自己從思緒中抽離出來,以一個更客觀的觀察者角度看待問題,從而打斷反芻的循環 。在必要時尋求專業諮商和協助。
●培養自我慈悲:研究顯示,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自我慈悲」是建立內在安全感的關鍵途徑之一,也能改善「不安全依附關係」。學習以「善意、理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不安全感與脆弱,告訴自己「這是一個痛苦的時刻,每個人都會有,我不孤單」「我已盡力,允許自己不完美和有所不足,願我對自己溫柔」這並非放棄或逃避,而是「停止內耗」,進而從焦慮和自責感受中平復,從而升起真正改變的動力與勇氣,建立「自我撫平情緒」的能力。
鄭淳予強調,別忽視「睡好」的重要性,透過睡好覺來「穩固生理」,透過建構安全感 來「重塑認知」,再透過培養自我慈悲來「撫慰自我和停止內耗」,「生理×認知×情感」三軌並進,一起打造堅韌的人際關係和各自安好的親密關係。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