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孩子故意頑皮?家長太寵溺? 破除ADHD兩大迷思

2022/04/03 11:24

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夢涵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神經發展疾患,並非孩子故意造成的行為問題,建議在學齡前及早介入診斷治療,對孩童長遠的未來才有較為正向的發展。(記者廖雪茹攝)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即將升國小三年級的小庭(化名),媽媽表示孩子從小便被不同老師說過上課坐不住,一直跟同學聊天,常打斷老師說話,甚至直接起身走出教室,回家功課常寫不完,也常忘記帶聯絡簿跟課本,每天提醒還是丟三落四,大家都覺得他是故意調皮搗蛋,近半年更常與同學起衝突打架,爸媽時常接到老師電話,疲於奔命。

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夢涵說,ADHD(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依症狀可分成三類型態:「注意力不足型」、「過動/衝動型」,以及「混合型」,其中又以混合型最常見。ADHD在台灣的盛行率約7.5%,男生又比女生多3-5倍,然而,接受診斷及適當治療的孩子平均只有25%。傳統上對精神科(小兒心智科)仍存有刻板印象或擔心被標籤化。

上述案例的行為表現,經由在校老師的觀察,建議父母帶孩子尋求專業醫療診斷,經醫師詢問詳細病史、成長史、在家及在校的學習表現、臨床行為觀察,及心理衡鑑等評估,通過標準才能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以下兩種常見迷思,建議進一步與醫師討論溝通:

迷思一:「小孩本來就比較頑皮,長大就好了,為什麼要治療?」、「ADHD是家長管教不當、家長太溺愛小孩了?」

張夢涵解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神經發展疾患,並非孩子故意造成的行為問題,源自腦部前額葉及皮質下腦區功能異常,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其分泌量比一般同年紀的人偏低。症狀從學齡前即開始,可能持續到學齡孩童、青少年、以及成人時期,也容易有其他共病,例如:學習障礙、焦慮症、憂鬱症、對立反抗症等。

雖然隨著年紀增長、腦部逐漸發育成熟,孩童過動症狀會稍改善,但注意力不足、情緒衝動還是可能殘存,直至成人期約有三分之二仍有部分症狀,在學習黃金階段若未介入治療,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學習成就低落、低自尊、人際挫折、易出意外,甚至衍生對立反抗行為、青少年時期可能出現逃學逃家、憂鬱傾向、酒精或毒品濫用問題。此一疾患長大並不會自己好,也並非管教不當,而是需要早期發現,及早介入並長期治療,對孩童長遠的未來才有較為正向的發展。

迷思二:「ADHD的藥物是鎮靜劑,孩子吃了會變呆?」、「藥物是類似安非他命的毒品,吃了會上癮?」、「藥物會傷害孩子大腦,阻礙成長?」

張夢涵表示,ADHD的治療,主要分成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目前學齡前階段(4~6歲),能夠先用行為治療,進入學齡階段後(上小學),若症狀仍明顯,或對行為治療效果有限,則會開始建議用藥,規則服藥約一個月能有明顯改善。

如何分辨頑皮還是ADHD症狀?張夢涵指出,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守則」的診斷標準,其下表「注意力不足」和「過動及易衝動」,分別在9項指標中符合6項,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症狀出現在12歲以前,就有可能符合ADHD症狀。

一、注意力不足

在課堂或活動時不易維持注意力。

常常粗心不易注意細節。

常常看起來不易專心聽別人正對他說的話。

經常有困難把事情或功課做完。

常常難以規劃工作及活動。

時常逃避、不喜歡或排斥需全神貫注的事。

常常遺失東西或遺忘事物。

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對日常生活的事物容易健忘。

二、過動及易衝動

經常手忙腳亂或坐時扭動不安無法坐好。

在課堂或其他需好好坐在座位上的場合,時常離開座位。

在不適當的場合經常過度地四處奔跑或攀爬。

經常有困難地安靜地遊玩或從事休閒活動。

常常會覺得有一股想要動起來的衝動。

常常很多話。

時常在他人問題未說完時便搶著回答。

在需要輪流或排隊等待時有困難。

時常打斷或打擾他人。

張夢涵提醒,透過行為與藥物的治療,及早介入關懷,讓孩子專注力變好,跟上同齡學童的成長,關心孩子的成長軌跡,幫助他們建立與社會連結的自信與能力。同時,ADHD孩童的父母親也承受較大的教養壓力與旁人眼光,需給予心理支持及親職教養技巧,避免父母親過度負荷或衍生緊張的親子關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