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教授嚴重聽損 接受電子耳手術 重獲新「聲」上課

2022/03/02 16:48

鍾姓教授裝置人工電子耳,重獲新「聲」。(記者蔡淑媛翻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53歲鍾姓大學教授8年前發現有聽力障礙,開始戴助聽器,但聽力不斷退化,接電話聽不清楚,連上課也要看學生唇語才能互動,但疫情造成人人戴上口罩遮掩口鼻,與人溝通困難,去年確診已是極重度感音型聽損,幾乎全聾,右耳接受電子耳手術,恢復聽力80%,重獲新「聲」能好好上課。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耳鼻喉科醫陳光超表示,理解語音要靠清晰的聽力及嘴型、面部表情解讀,聽力損失者即使戴助聽器,也常須靠近音源、讀唇語,但戴口罩會降低音量、阻隔嘴型和表情,眾多聽損者因聽不清楚,導致工作出錯、溝通困難,求診人數也大幅上升。

陳光超說,聽損者如果使用助聽器仍聽不清楚,可考慮接受人工電子耳(人工耳蝸)手術,尤其是重度聽損(>70分貝)的治療首選,人工電子耳分為內部「接受器與電極」,須由專業耳科醫師手術植入內耳,外部「線圈與聲音處理器」,手術後由聽力師開機及調整。

陳光超指出,聲波經耳蝸內的毛細胞產生電訊號,刺激聽神經傳到腦部形成聽覺。(記者蔡淑媛攝)

鍾姓教授裝置人工電子耳,後由聽力師開機及調整。(記者蔡淑媛翻攝)

人工耳蝸的原理為掛在耳後的處理器接收聲波,訊號傳入內耳的電極,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陳光超說,人工電子耳與助聽器相比,能提供更清晰的語音並降低環境噪音,減少聽損者對嘴型及面部表情的依賴。

陳光超指出,聽力在出生後每年減損1%,建議50歲後發現有重聽等聽力障礙要注意及就醫,以免造成失智風險,聽力保健也要注意生活作息正常、少抽菸、喝酒,以免影響內耳血液循環,影響聽力。

鍾姓教授裝置人工電子耳,重獲新「聲」。(記者蔡淑媛翻攝)

陳光超醫師指人工電子耳,能提供更清晰的語音並降低環境噪音,減少聽損者對嘴型及面部表情的依賴。(記者蔡淑媛攝)

陳光超醫師指人工電子耳,為掛在耳後的處理器接收聲波,訊號傳入內耳的電極,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記者蔡淑媛攝)

配戴助聽器可以矯正聽力障礙及治療代償性耳鳴。(記者蔡淑媛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