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宜叡
除了耳熟能詳的飲食、運動與藥物可以輔助減重外,抒發壓力與調整情緒,對於減重與維持也至關重要。
以替代行為 避免壓力性進食
肥胖患者中,許多都有壓力性或情緒性進食的問題,而攝取過多身體不需要的熱量。因其壓力過大或情緒不穩,導致患者會以特定的食物,來療癒壓力或情緒,這些特定食物通常都是炸、油、鹹、辣等不健康且高熱量的食物,如:鹽酥雞、雞排、泡麵、洋芋片、花生等。事實上,身體其實不需要這些熱量,但養成這樣的進食習慣後,體重就會直線上升。
40多歲的王先生,因職場工作不順,開始出現壓力性進食,體重與剛進公司相比,胖了快30公斤。經由減重團隊從飲食運動與藥物協助下,同時也以替代行為來因應王先生的壓力性進食,後續體重繼續穩定緩慢地下修,體重減了10公斤以上。
最近回診,他分享自從轉換新的職場後,雖然薪水變得少一些,但工作時很開心,以前工作回來會很想吃的高熱量食物來紓壓,現在就不會像以前那樣那麼想吃,王先生深深體會到壓力情緒對體重的影響。
實務上,減重常常忽略到心理介入這一塊。根據成人肥胖防治指引手冊,當身體質量指數(BMI)≧27,就建議心理介入輔助減重,不過一般民眾不知道外,也缺乏對減重心理介入的認識,因此影響減重的成效與維持。
從心減重
可諮詢身心科醫師
從心減重,建議患者可先試著自我察覺,感受壓力與情緒的存在,透過看書、畫畫、運動、聊天等非進食的正向方式,處理過大壓力與情緒問題。
若成效有限或有問題,可找尋減重團隊、身心科醫師或心理師的諮詢與協助,減體重外,也要減壓!
(作者為員榮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暨減重門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