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碧、王錦義/專訪
在成癮與戒癮過程中,家人扮演重要角色,有人是戒癮動力,有的反倒是壓力源,醫師提醒,成癮者和成癮者的家屬無論如何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並且要守好「邊界」,同時也要小心「互累症」的出現。
花蓮慈濟醫院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指出,在戒癮的過程裡,家人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有時家人的支持可以幫助成癮者下定決心戒癮。
陳紹祖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位父親是公務人員,他的太太因他使用海洛因一直都不願戒,所以離開他。這位父親因必須獨自照顧兩個小孩,於是他發願要好好戒海洛因,也確實成功戒除,沒有再施打海洛因。
另外,有一位女性因離婚而心情不好,持續喝酒,也是為了孩子的緣故,就醫治療。因為想要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也希望能做孩子榜樣,在戒酒後,努力工作,還利用時間修了一個碩士的學位,小孩現在進大學,母子都有美好的未來。
當心錯誤態度 產生互累症現象
陳紹祖說,家人常常是病友一個很重要的戒癮動力,不過,臨床上,確實也看到有一些家人對成癮病人來說,其實是壓力的來源,像是父母情緒不穩定,或一些夫妻間容易發生衝突、發生爭執,成為病人壓力來源,因而透過使用藥物或酒精逃避現實生活。所以家人若是成癮者戒癮的動力要好好珍惜,但家人若是使用物質的壓力來源,那麼就要與家人保持適當距離,守好「邊界」,才是正確的做法。
15年來,陳紹祖在幫助患者戒癮過程中也發現,有些病人與家屬間存有「codependency」(互累症,又名共依存症) 的互動現象,害了病人,也害了自己。
陳紹祖說,互累症不是一種疾病診斷,而是指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一種失衡的依附狀態,這是病態的關係,舉例來說,家屬接受病人每天喝點酒放鬆一下,會替病人解釋「喝酒是必要的,有助睡眠」,認為喝點酒是小事(否認嚴重性),想不喝就可以不喝(誇大病人控制力),這些態度都是在酒癮發生初期,助長它發生的錯誤態度。
等到酒癮形成後,家屬又兩手一攤說:「早就叫他不要喝,講也講不聽,我沒有辦法啦!」或者是病人每天都用家屬給的100塊午餐錢去買酒,不吃午餐,家屬卻遲遲不修正供餐方式。醫師在幫助成癮者戒癮時,必須在適當時機指出這些矛盾之處,要求家屬配合改變,讓成癮者能確實在不被鼓勵喝酒的環境下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