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俊男、蔡駿逸
30多歲的C小姐,最近3個月發現左上腹腫塊,伴隨悶痛且腫大愈來愈明顯。
腹部斷層顯示,左側後腹腔一個20公分大,介於胃、脾臟、腎臟及主動脈之間的囊狀腫瘤(如圖)。從影像檢查懷疑腫瘤出血,而且腫瘤急遽增大,建議患者接受手術。
剖腹探查確認是胰臟原發腫瘤,周邊嚴重沾黏,因此進行包含腫瘤的胰臟次全切除合併脾臟切除。術後病理化驗確認是「胰臟黏液性囊狀腫瘤」,C小姐很納悶:「這麼巨大的腫瘤怎麼之前都沒症狀?」
胰臟囊狀腫瘤依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臨床表徵、專一的影像特質,以及與胰管連帶關係,分為五大分型,絕大多數無症狀。7成患者在無症狀時,因為近年來高階影像檢查普及被發現,一成患者因為黏液堵塞胰管造成胰臟發炎或堵塞膽管造成阻塞性黃疸而確診。其餘患者如同C小姐的案例,由於臟器無痛覺,等腫瘤已經巨大至壓迫其他器官或外觀可見才發現。
回溯分析顯示,除了「漿液型囊狀腫瘤」可忽略癌變風險,其餘分型的囊狀腫瘤有不同的癌化潛勢,從10%-80%不等。近5年在歐洲、美國及日本皆有各自制定的準則,讓醫師遵循胰臟囊狀腫瘤是否應手術切除或是持續追蹤觀察。
依腫瘤位置 根治性手術切除
手術以根治性切除為出發點,依據腫瘤的位置,進行胰臟頭部十二指腸切除及重建、中段胰臟切除及重建、或是胰臟尾部切除手術。手術後,除了根據病理分型追蹤,也要追蹤殘餘胰臟的內分泌功能,以及外分泌功能(對脂肪及蛋白質的消化分解)。
胰臟癌在國內有「癌王」惡名,肇因於極差之預後及缺乏突破性的治療。研究推估到了2030年,胰臟癌將是第二高癌症死因。胰臟囊狀腫瘤進展至胰臟癌的機會雖低,仍不可忽視。遵照醫囑定期追蹤,若符合手術適應症,應接受手術切除,以避免癌化的可能。
(作者分別為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系系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