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引發爭議的「師大密集抽血研究案」,一項要求學生連續14天、每天抽血三次的研究設計,引發外界質疑是否符合人體試驗倫理與健康安全標準。營養學者洪泰雄在臉書粉專分享,鐵質流失、免疫負擔、營養耗損與心理壓力等角度指出,過度頻繁的抽血行為恐對學生身體與心理造成實質損傷,尤其缺乏充分的醫療與營養支持下,可能導致貧血、免疫力下降、情緒不穩與代謝紊亂。
洪泰雄從4個角度分析密集抽血造成的影響:
從鐵質與血紅素角度分析:
每次抽血都會帶走一定量的紅血球與血紅素,連續抽血可能導致體內鐵質流失、貧血風險增加,尤其是原本就有鐵質攝取不足或月經中的女性學生,更容易出現頭暈、疲倦、臉色蒼白等症狀。
從免疫與修復機制來看
抽血是對身體的輕微侵入性操作,會啟動局部發炎反應與修復系統;頻繁抽血會讓免疫系統疲勞,甚至影響傷口癒合與抵抗力,讓身體更容易感冒或出現慢性疲勞。
從營養代謝層面評估
抽血後,人體需要耗費蛋白質與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C、鋅)來修補血管與合成新血細胞;若飲食不足或壓力大,長期下來會造成營養流失、身體代謝紊亂。
從心理壓力與生活品質角度
每天3次抽血干擾日常作息,會造成心理壓力、恐懼與焦慮,甚至影響睡眠與學習效率。這種壓力本身也會破壞腸道菌相與消化功能,進一步影響健康。
洪泰雄表示,作為營養學者與教育者,應該強烈主張3立場:
1.所有人體研究應該遵循倫理審查原則,以保護學生健康為前提。
2.若必須抽血,也應控制頻率與總量,確保補充營養與水分。
3.學生應有完整知情權利與退出機會,並應提供充分的營養補給與醫療支持。
目前沒有找到直接符合「每天抽血三次、連續14天」這類密集抽血研究的具體文獻。
不過,根據現有營養學與臨床實務的理論,從以下3個方向建構一個有科學依據、可引用的觀點:
鐵質流失與貧血風險:根據《美國紅十字會》資料,每次抽血(約500 ml)會流失約200-250毫克的鐵。即使是小量抽血,只要次數頻繁,也會累積性地耗損紅血球與鐵質,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慢性疲勞與運動耐力下降。
頻繁抽血對免疫與修復的影響:多次抽血造成局部組織損傷,身體需啟動局部發炎反應來修補,這會持續耗損蛋白質、鋅、維生素C等營養素。若修復與營養補給不及時,可能削弱免疫力,影響抵抗病原能力。(雖非針對抽血,但說明免疫與營養之間密切關係)
心理與生活層面的壓力:連續抽血對學生造成的焦慮、恐懼與生理壓力反應會影響食慾、睡眠、腸胃與荷爾蒙分泌。高壓環境會導致皮質醇升高、胰島素阻抗、情緒波動。
洪泰雄補充,倫理學觀點,根據《赫爾辛基宣言》與多數 IRB(人體試驗倫理審查)規範:「研究設計不得對受試者造成不必要的身體傷害或心理壓力,應採用最少侵入性且風險最低的方法。」頻繁抽血應符合:是否有等效替代方法(如唾液、尿液)、是否明確說明抽血風險與提供充足營養補充與醫療資源。
相關新聞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