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11日)晚間與台北市長柯文哲餐敘時,身體不適送醫,已確診為出血性腦中風,在仁愛醫院開刀治療。醫師表示,出血性腦中風與常見的缺血性腦中風不同,是因大腦中的動脈破裂所引起,進而損害周圍組織。一旦顱內高壓時便可能致命,這時候就有緊急開刀清除腦內血塊的必要。
據外媒《今日醫學新聞》(Medical News Today)報導,中風可分為3種類型,第一種缺血性腦中風是最常見的,佔了中風案例的87%,當向大腦供氧的動脈血流被阻塞時,就會發生缺血性腦中風;而第二種是出血性腦中風;第三種則是暫時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意即血液暫時阻塞在大腦,通常不超過5分鐘。
未參與本次治療、義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祐穎過去曾投稿本報指出,在長年衛教宣導下,一般民眾對於腦中風的印象幾乎都是缺血性腦中風,包含快點打「中風針」、動脈取栓等,但出血性腦中風和缺血性腦中風的致病機轉與醫療處置截然不同的。
吳祐穎強調,缺血性中風是腦部血管阻塞,務求於時效內打通血管;出血性中風則是腦中血管破裂,治療方向是控制血壓,並靠身體的止血機制止血,腦部進而將血塊慢慢吸收。
若破裂的腦血管出血不止,血塊大到壓迫腦部,造成顱內高壓時,便可能致命。這時候就有緊急開刀清除腦內血塊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