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銘
查詢男性醫學專科相關期刊,通常記述男性更年期困擾患者從40到55之間開始,但近期在中醫臨床門診中可以發現有些人可能因為工作壓力、身體損傷,導致30幾歲就開始有更年期相關困擾以及脈象,當然隨著保健意識的普及也有些男性到了60幾歲才開始有症狀。
在中醫典籍《內經‧上古天真論》:「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也揭示了我們一般男性生理隨著年齡大致的變化。
由於男性沒有女性「停經」的表現,所以很多男性患者莫名開始覺得身體產生不適,或者家人觀察覺得有異狀,其實不會一開始就直覺聯想到已經患有「男性更年期綜合症」。而患者臨床表現常見有:
●情緒不穩定:可能有憂鬱、焦躁不安或者常常莫名發脾氣。
●夜間容易發生熱潮紅、心悸、及盜汗。
●性功能障礙:由於睪固酮分泌低下而產生性功能障礙,像是有些勃起功能困擾的患者,是由於心血管疾病所導致,所以需要鑑別診斷。
●淺眠多夢甚至無法入睡。
●沒有活力:整天疲倦感,對於本來有興趣的活動也變得興致缺缺。
●健忘、無法集中注意力。
●肥胖、腹部脂肪的堆積。
藥、針雙管齊下 多給予患者包容與關懷
以中醫觀點來看,男性更年期疾病本在腎,標在肝,並與心脾兩臟腑密切相關,因此,臨床上中醫對男性更年期綜合症的臨床辨證,會把握住腎虛特點,處方用藥以腎虛為本,肝鬱為標,並視脈象兼顧其他臟腑的陰陽平衡。常用的補陽藥物有巴戟天、淫羊藿、鎖陽、菟絲子等,但也需視患者情況酌加滋陰或理氣、補肝藥物。而常用的針灸穴位則有足三里穴、築賓穴、太衝穴、太谿穴、交信穴、行間穴等。
另外,日常的保健方面,適當運動與尋找可以放鬆身心壓力的活動是很重要的,必要時可以尋求身心科醫師或者中醫來改善睡眠與情緒的困擾,並且也可以透過飲食適量補充含有男性荷爾蒙的食物,像一些帶殼海鮮與大蒜韭菜等,當然在這疾病過程中,家人、朋友的陪伴與支持是很關鍵的正面影響力,若自己周遭有親人朋友正面臨類似困擾,一定要多給予患者包容與關懷,配合正規的治療,一起度過難關。
(作者為中壢/楊梅風澤中醫診所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