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痲瘋病 有機會完全治癒

2006/08/21 06:00

文/陳建志

痲瘋病是一種古老的慢性傳染病,根據現存的文獻資料顯示,早在三千多年前,東方的印度、中國與北非的埃及就已經有關於痲瘋病的文字記載。

晚期痲瘋病患者的身體受到嚴重的侵害,造成患者失明、耳聾、爪形手、鼻樑塌陷、鬚眉掉落、四肢潰爛、手足末端缺損等。

古時人們對於痲瘋病的病因並不清楚,只知道一旦染病之後,應盡早把病人隔離起來,以免疫情擴大。直到西元一八七三年挪威醫師漢森在痲瘋病患者的喉頭、鼻黏膜及皮膚組織液中發現痲瘋桿菌,幾千年來痲瘋病的神秘面紗才被揭露開來,原來痲瘋病是感染細菌所造成的。

為什麼感染痲瘋桿菌會導致嚴重的患者容貌變形與肢體殘障呢?因為痲瘋桿菌喜歡低溫環境,人們的鼻子、眼瞼、四肢等體表較低溫部位的末梢神經容易受到此菌的感染侵蝕,使感染部位的感覺喪失。

一旦感覺喪失,人們失去正常對觸覺與痛覺的保護,即使手腳因誤觸碎石、玻璃、火焰、熱水等,也不會馬上反射性縮回,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傷害中,造成反覆的發炎感染,甚至潰爛、壞疽而必須截肢。

近年來,由於研究瞭解加上醫藥的突破發展,專家發現,痲瘋病感染的致病率很低(不到十%),九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產生免疫,施打卡介苗也能提供相當的保護力。不但患者不必強制隔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確實有效的殺死痲瘋桿菌,遏止病症的傳播,還有機會完全治癒,而不會讓患者在外觀及功能上留下後遺症。

現在痲瘋病改稱為「癩病」或「漢森氏症」,目的即在於消除傳統民間對於癩病的誤解、歧視與排斥。在政府、醫療機構與國際社會的持續努力下,癩病已能有效醫治與控制,世界衛生組織(WHO)更逐步計畫朝向全球根除癩病的目標進行。唯有社會大眾的接納、尊重與關懷,患者才能告別悲情、迎向有尊嚴光明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迴龍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