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彥彤/台北報導
79歲的郭先生平時務農,去年4月忽然在家中昏倒,家屬在一個半小時內,就將他送醫急救。醫師確診他為「缺血性腦中風(即梗塞型中風)」後,立即從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救治,但病情未改善,家屬同意讓他接受「介入性動脈機械取栓法」;術後3個月,郭先生恢復正常,目前僅有左手輕度活動不靈活。
這是長庚醫院執行介入性動脈機械取栓法的首例成功案例。
長庚醫院腦血管科主任張健宏說,過去治療中風病患需搶在發病3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但有部分病患注射後,中風狀況未改善,就須改用傳統藥物治療。
很多重度中風病患透過藥物治療,血管仍有阻塞,且可能有10%會引起腦出血副作用的機率;介入性動脈機械取栓法則是應用導管技術,從微創口經動脈導引到阻塞的腦血管前端,再利用球囊導管或是支架擴張解決血栓問題,腦出血副作用機率則只有3%。
另一位58歲的戴先生在今年一月忽然從床上摔下,起身後難以行動且口齒不清,發作9個小時後才就醫,確診中風後,卻已過了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的黃金治療時間3小時,家屬決定讓他接受介入性動脈機械取栓法,術後恢復良好。
張健宏表示,介入性動脈機械取栓法,除了適用於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無效的病患外,也是中風患者的新曙光,只要在發病後12小時內接受治療都有希望改善病況。
最後醫師提醒,治療中風是在跟時間賽跑,在發病後的8-10小時內是對病人治療的最精華時期,家屬在做決定時,也必須要果斷且立即。
要提醒的是,新治療法雖然可以降低腦充血副作用的發生機率,但是對於具有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病史及年紀較大的病人,由於血管彈性較差,有可能在術中會有血管破裂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