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從事建築業10多年的簡先生,在4、5年前覺得髖關節附近痠痛,原本以為只是一般的神經痛,並沒有放在心上,沒想到疼痛次數越來越頻繁,吃藥、整骨推拿都沒用,後來轉至骨科就診,才發現右腳的髖關節已經感染,必須進行人工髖關節手術。
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教授施信農表示,大部分民眾置換人工關節的原因是因為外傷、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關節感染等因素所造成,進而導致關節變形。病患因而感到疼痛、行走困難、行走僵硬及長短腳等問題,由於許多病患一開始誤以為是肌肉或是關節痠痛的問題,不是吃止痛藥就是推拿、按摩,試圖減輕疼痛,直到痛得受不了,才到醫院就醫,有些病患因為拖延得太久,結果一到醫院檢查,就得要換人工關節。
近年來,人工關節在介面材質的研發愈來愈進步,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表示,目前人工關髖節置換手術主要有塑膠、陶瓷及鉻合金等3種材質。
簡先生因為從事建築業,經常須蹲下站起,經評估後,簡先生選擇了巨頭金屬髖關節,其為鉻合金材質,材質較為耐磨,活動範圍也較傳統人工髖關節多了61度,加上這種材質的臼杯與股骨頭密合度更為精準,大幅減少磨損及鬆脫的情形,適合從事粗重工作、年紀較輕或常須蹲坐的病患。
李炫昇進一步指出,人工關髖節不同材質間各有其優缺點,民眾可與醫師討論後評估決定,目前長庚一年約做1600多例人工關節置換病患,其中有9成仍選擇傳統塑膠材質。
目前金屬介面的人工髖關節手術費用需13萬元,已納入健保差額給付,但民眾仍須自費6到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