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卓翰、楊惠中
一名30歲的高雄男子捐血被檢驗出感染愛滋病毒(HIV)。由於他曾多次捐血,經疾病管制局調查,已有3名民眾接受其血液,其中1人已死亡,另外2名確定感染愛滋病毒。
許多人會納悶:「難道現今檢驗技術真的沒有辦法解決嗎?」事實上,檢測儀器本來就有靈敏度的限制。若再加上潛伏期,或空窗期等狀況,「不知情」傳染給他人而造成無辜受害的情形將會提高。
感染HIV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血液才會產生HIV抗體。因此,感染後初期,因抗體尚未產生而檢驗呈陰性反應,這就是「空窗期」。
一般而言,空窗期約是感染後6至12週內無法偵測階段。然而隨著檢驗方式的發展與進步,空窗期雖可縮短至1至2星期,但在此期間進行捐血,或未「全程」做好防護的性行為,因患者體內的愛滋病毒量最高,卻無法偵測,傳染病防治漏洞就在此時產生。
感染HIV初期,約有50%以上的患者會出現類似感冒、傳染性單核球過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Like)的情形,例如:不明原因發燒、腹瀉、體重減輕、咳嗽、喘氣、口腔念珠菌等感染最為常見。
待相關症狀消失後,患者即進入無症狀的隱性期或潛伏期。過去的調查發現,大多數患者在5至10年後發病成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
一般的檢驗方法是用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檢驗有無HIV抗體存在。如果2次檢驗結果均為陽性反應,應該再進一步使用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檢驗,以「確定」真的是HIV感染。而檢測病毒成分的病毒培養、聚合?連鎖反應(PCR)等方式,因運用並不普遍,故自費價格亦較高。
若懷疑感染HIV,應儘速至免費且匿名之指定醫療院所接受HIV的檢驗(詳請參照國內愛滋檢驗單位網址:http://www.cdc.gov.tw/file/疾病介紹/法定傳染病/其他/愛滋病/法規政策/指定醫院與匿名篩檢/五-4-2愛滋病匿名篩檢醫院.doc),並應同時停止可能傳染病毒的行為。
檢驗結果若為陽性,應進一步再次確認;檢驗結果若為陰性,應在3個月後,再次接受檢驗,以避免空窗期的誤判。(本文作者分別為公職醫事檢驗師、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