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近期氣溫飆升,各地炎熱程度堪比烤爐,國民健康署提醒,端午過後的氣溫明顯攀升,人體在天氣溫度高、濕度高的環境下,更容易發生熱傷害,民眾可把握「涼、補、心」3字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心,才能有效對抗高溫。
4月熱傷害就醫人數翻倍
據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今年4月單月熱傷害就診人次達到231人次,較去年同期的111人次增加1倍以上,5月則有169人次,較去年的242人次略有減少。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黃巧文指出,今年高溫發生時間較往年略有提前,不過5月又有一段比較涼爽的時期,因此熱傷害人數較少;端午過後,天氣轉為非常炎熱的型態,提醒民眾要注意熱傷害防護,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及體重過重者等高風險族群更要小心。
黃巧文進一步指出,民眾平時可牢記預防熱傷害的3字訣「涼、補、心」,外出時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搭配合適的防曬用具,開車出門的民眾也要留意,即使車內有開空調,也不能把孩子或寵物單獨留在車內,以免發生危險。
針對室內方面,黃巧文建議,可通過遮光窗簾等避免陽光直射,同時保持環境空氣流通,或透過灑水降溫、空調維持環境舒適,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避免產生更多的熱。
每日喝足2000c.c.開水
黃巧文提醒,平時應養成每天喝至少2000c.c.白開水的好習慣,且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活動或工作者則要同時留意電解質補充情況,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且千萬避免補充含酒精、咖啡因及大量糖分的飲料。
黃巧文提到,除自身防護外,建議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的高溫時段外出,如果一定要出門,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注意防曬措施。
至於一般民眾,黃巧文說,平時也要注意中央氣象署發布的警訊,並留意自己與周邊友人的身體變化,如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必要時,儘速就醫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