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士維
1名50多歲的女性走進診室,左手直指著左耳說:「左耳這幾天來變得好痛,而且今天幾乎聽不清楚……」用耳鏡一看,果然可以看到左耳道有一個圓滾滾的腫塊,幾乎要將耳道填滿。同時有些分泌物,清除分泌物後,勉強在左耳道與腫塊之間發現一些縫隙(圖1),此時病患的聽力也大幅地恢復過來。經由耳內視鏡沿著縫隙進入耳道,顯見耳膜仍然完整,但有些許的紅腫發炎(圖2)。
經由口服藥物以及耳滴劑之治療,3天後耳道之腫脹已消除不少(圖3),耳痛已僅剩1-2成,聽力已恢復正常。再過一週後,耳道之發炎腫塊之消退8成,再過5天之後,耳道幾乎看不出有腫脹(圖4)。
細菌感染是最常見病因
外耳炎一詞是指外耳道發炎,也稱為游泳耳,因為游泳是一個常見的導致外耳炎的原因。在游泳時,水可能進入耳朵,使外耳道變潮濕,提供了細菌和黴菌生長的機會,潮濕的環境有助於這些微生物的繁殖,最終引起外耳道感染。但這疾病未必是游泳的人的專屬疾病,不游泳的病患也會罹患外耳炎。除了感染,過敏和皮膚病都可能導致外耳炎,而細菌感染是外耳炎最常見的原因。針對引起發炎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小小的耳垢或許不太被大眾所重視,但耳垢所創造的酸性耳道環境,可抑制細菌和黴菌的生長。耳垢具有疏水效應,排斥水與耳道皮膚之溶合,防止耳道成為病菌理想的滋生培養基。此外,耳垢的黏性有助於捕捉細小碎片,減少其對耳道的侵入及破壞。因此耳垢對於捍衛外耳道是有其一定的角色與功能,若沒有影響聽力或是造成不適,耳垢可讓其自然排出,不一定要完全清乾淨。
外耳炎若不積極治療,可能併發耳道周邊皮膚的蜂窩性組織炎,引起皮膚的紅斑、水腫、發熱,甚至化膿。
(作者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