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秉叡
一名50歲男計程車司機,於兩年前左臉開始不自覺地抽動,本來只有眼角以及嘴角微幅抽動,但沒多久後就變成整個半臉持續規律地明顯抽動,造成工作以及社交活動上的困擾,不僅如此,於夜晚睡眠時也因為臉部抽動而醒來,一開始可以藉由服用藥物讓症狀緩解,但是過沒多久就失效了,就開始嘗試肉毒桿菌毒素注射,結果症狀無法緩解,還出現了複視以及眼瞼下垂的副作用,因此來到腦神經外科門診。
在核磁共振檢查下,發現是單純血管壓迫神經且無其他問題,經過詳細解釋後,病患也接受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即顯微血管減壓手術,術後馬上臉部不再抽動,患者對於術後結果非常滿意。
血管壓迫神經 人工海綿隔開
半臉痙攣大多發生在中年,男性或是女性皆有可能發生,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成因是血管刺激到顏面神經剛離開腦幹的位置,那一段神經因為沒有適當的髓鞘包覆,因此容易受到刺激後導致不正常的活化,另外同樣成因的疾病還有三叉神經痛以及部分耳鳴。
目前台灣半臉痙攣第一線治療為口服藥物,主要是抗癲癇藥或是鎮靜藥物,但此類藥物長期服用後,體內代謝酵素會被誘發,導致藥物劑量逐步提高,使得頭暈、嗜睡、站立不穩或是意識混亂等副作用開始出現。
當症狀經藥物治療半年後無法緩解還是嚴重影響生活時,可以健保申請肉毒桿菌毒素注射作為第2線治療,注射後可能會有短時間的頭痛、複視或是眼瞼下垂,而肉毒桿菌毒素每3-6個月需要再次施打才能維持療效。
半臉痙攣的第一線治療另一個選項為「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手術方式是將後顱窩接觸到顏面神經的血管用人工海綿與神經隔開,目前文獻病患術後症狀長期改善的機率約為70-98%,而術後併發症只有2%。
有效改善症狀 併發症機率低
目前台灣平均壽命已接近80歲,代表半臉痙攣患者需服藥超過20年,屆時患者年齡已逾古稀,接受手術風險會顯著上升,因此當患者求診時,若是年齡小於65歲且無明顯麻醉風險,除了口服藥物以外,也是需要告知患者有顯微血管減壓手術這個選項。
(作者為嘉義長庚腦神經外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