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1問2應3轉介 人人都是自殺防治守門員

2023/09/05 05:30

▲精神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重要,切勿諱疾忌醫;圖為情境照。(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侯育琪

最近接連出現高社經地位的人士自殺情形,雖無法釐清實際情況,然以筆者在精神科執業的臨床經驗,不乏有明星高中學生、頂大學生、醫師、工程師、律師、知名企業高階主管等所謂「人生勝利組」出現難以度過當下人生情境,並嚴重影響其執行其學業或工作功能,因而至精神科就診尋求醫療協助。

這些旁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往往自我要求高、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亦常出現完美主義、工作狂、忽略休閒生活重要性的情形,這樣的個性以及行為模式確實在台灣社會容易成為學業資優、工作表現優異的好學生或好員工,但這樣的人一旦遇到困難,往往選擇自己先處理,不太願意示弱或是向外尋求協助,這樣的因應模式,若再加上其本身有一些精神疾病病史或家族史,就很有可能造成適應障礙症、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精神病症狀的產生,也有可能出現物質成癮傾向(好比酒精、毒品、賭博、網路遊戲)。

當今的精神醫學界對於精神疾病的看法會以「生物」、「心理」、「社會」多重模式來看待,「生物」部分是指家族精神病史以及本身的基因脆弱性以及過往病史;「心理」的部分是指個性、對自己的期待,以及看待壓力的方式:「社會」是指支持系統、所處環境氛圍,以及所處文化主流觀點。故精神疾病其實是十分複雜,而且常常是各種不利因子長期累積的結果。

絕大多數的精神疾病個案不會主動就診精神科,故十分需要周遭的人(也就是每個人)扮演守門員。以自殺防治為例,自殺防治協會推出口訣「一問、二應、三轉介」來指引大眾面對周遭的人,如出現自殺想法或行為時,該如何處理。

「詢問」可以直截了當,無需拐彎抹角;「回應」以陪伴聆聽為主不需要講道理;「轉介時機」為發現自己難以再投入心力,抑或發現連自己都快受到影響,就該銜接給精神醫療相關資源接手。

台灣每年於精神科就診的人數已超過兩百萬人,故精神疾病並不罕見,也並非無法治療。精神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重要,全台各地皆有精神科門診、精神科診所、精神科專科醫院、心理治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等資源。讀者如發現自己或周邊的人有需要協助時,千萬別忘記台灣有豐富的精神醫療的資源可以善加使用。

(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研究醫師)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