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仁
62歲的王先生(化名),健康檢查發現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指數)偏高,達7.5ng/ml(正常平均小於4ng/ml), 擔心有可能是攝護腺癌,他去附近的泌尿科門診,醫師提到可考慮經直腸做攝護腺切片檢查確認,但王先生擔心切片造成不適和併發症,因此來醫院尋求其他意見。
王先生說,他的鄰居因為持續PSA指數高、反覆做攝護腺經直腸切片病理檢查,某一次切片術後居然還血流不止合併敗血症,因此令他害怕。
可自費做攝護腺健康指數檢驗
針對王先生的疑慮,在門診為王先生做肛門指診確認攝護腺沒硬塊後,建議他可以自費做更精準的PHI(攝護腺健康指數),後來病人PHI檢驗出來數值偏低,暫時放下心中的大石,請他後續定期追蹤PSA就好。
國民健康署2016年資料顯示,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第5大癌症。也讓不少男性一發現PSA偏高,心裡就怕怕。
一般傳統若抽血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4.0ng/ml、或肛門指診檢查有硬塊,都建議進一步接受攝護腺切片檢查,來看是否有癌症。
不過,單獨PSA抽血篩檢攝護腺癌,據統計後續經由切片確診罹癌其實機率只有約1/3,且病人必須面對切片所帶來的風險,包括:血尿、尿不出來、解尿痛、血精、血便、尿路感染、甚至敗血症。
這幾年國內外研究都發現,攝護腺健康指數(PHI)可提升攝護腺癌的篩檢確診率,有效輔助醫師判定病人是否真正需要接受切片檢查,可避免5到7成不必要的切片,也可讓攝護腺癌切片確認的陽性率的精準度上升3倍左右。
但要強調的是,PHI指數再怎麼精準,還是無法取代直接的攝護腺切片檢查,光憑PHI指數還是有可能遺漏真正的癌症病人,所以務必跟醫師討論清楚。
也可先做核磁共振 依影像決定
除了攝護腺健康指數PHI,這幾年國內外各大醫學中心也流行先做攝護腺核磁共振檢查,再根據影像的結果來決定是否真的需要攝護腺切片;就算必須切片,藉由事先影像的分析,有機會不需經由充滿糞便的直腸,而是可從相對清潔的會陰部麻醉來切片,直接針對病灶處採樣,風險更低也更精準。不過,一般是需要先做過經直腸攝護腺切片檢查後,才能健保給付核磁共振,否則得自費。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泌尿科醫師)